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解析湿地定义与分类
    王瑞卿, 张明祥, 武海涛, 李媛辉
    湿地科学    2022, 20 (3): 404-41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3.014
    摘要2224)      PDF (474KB)(598)   
    2021 年12 月24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02 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 年6 月1 日起施行。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湿地定义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总体上来源于《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其中,“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是指被列入生态保护红线之内的或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之外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或者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的;从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实需要角度考虑,“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被排除在湿地范畴之外;在介绍常见湿地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湿地分类系统,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8 hm2,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600 m2;最后,从湿地的定义、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特殊规定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指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湿地保护法规修订和配套制度建设的重点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滨海湿地碳汇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进展
    林家洋, 宋哲岳, 李自民, 李 远, 王义东, 王维奇, 付传城, 蒲玉琳, 胡宇坤, 方 引, 宋照亮
    湿地科学    2023, 21 (2): 302-31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2.016
    摘要248)      PDF (559KB)(496)   
    以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中CO 2 浓度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备受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减排增汇。滨海湿地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样的生态功能,其碳汇潜力巨大,因此,滨海湿地碳负排放关键技术的研发具有意义。综述了滨海湿地碳负排放关键技术、碳汇机理、碳汇潜力评估、碳汇潜力影响因素和维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滨海湿地以碳汇功能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不同维度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张文馨, 衣世杰, 范小莉, 张学峰, 刘幸红, 房用, 马海林, 刘方春, 梁玉
    湿地科学    2023, 21 (1): 1-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1.001
    摘要494)      PDF (471KB)(368)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重要驱动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物种丰富度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而不同维度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黄河三角洲不同维度生物多样性、环境因素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同时受环境因素和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影响,但是,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上的相对贡献明显高于环境因素;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谱系多样性和功能离散指数分别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显著正相关,而谱系亲缘关系指数和植物性状群落权重平均值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并无显著影响,这说明与分类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相比,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更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丰富的植物功能多样性是维持黄河三角洲高水平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键,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维持主要受互补效应的驱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研究进展
    蔡爱军, 马随随
    湿地科学    2022, 20 (6): 846-85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6.015
    摘要579)      PDF (460KB)(30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的概念、机理、功能、评估方法、增汇技术、制约因素、交易市场 和滨海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滨海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多倾 向于采用广义概念;滨海湿地蓝色碳汇指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化碳的过程和机制;滨海湿地具有强大的固碳能 力,但是不同类型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存在差异;还没有采用统一的计量方法评估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因此, 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各种生境的蓝色碳汇;固碳增汇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物种选择与种植相结合技术、生境改 造技术、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当前,中国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上呈退化趋势、蓝色碳汇衡量和 标准化尚未成熟、蓝色碳汇交易市场建设缓慢共同制约着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的发展;滨海湿地蓝色碳汇交易市 场建设包括蓝色碳汇标准体系建设和蓝色碳汇交易实施机制建设;在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 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方面开展了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研究。未来,应该强化滨海湿地碳循环机理、固碳增 汇技术、系统量化方法、市场交易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9 年夏季内蒙古呼伦湖的水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状况
    赵美丽, 史小红, 赵胜男, 于海峰
    湿地科学    2022, 20 (2): 139-14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2.002
    摘要783)      PDF (795KB)(300)   
    2019 年6 月和8 月,在呼伦湖布设了26 个采样点,开展了水生动植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和鱼类)多样性调查,研究呼伦湖水生动植物群落的结构的物种多样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呼伦湖的生态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共记录浮游植物8 门112 种,藻类类型为蓝-绿藻型;记录4 类38种浮游动物,原生动物类的个体数量最多,轮虫类的物种数量最大;记录5 目5 科11 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足摇蚊(Cricotopus sp.)为优势物种;记录2 目2 科2 种大型水生植物,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其覆盖度仅占湖岸带水向区域面积的3.2%;记录4 目6 科21 种鱼类,鱼类呈个体小型化发展趋势,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和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已经在呼伦湖中消失;呼伦湖的水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呼伦湖生态处于亚健康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析中国湿地保护管理中的三种主流湿地定义
    袁军, 史良树, 唐小平
    湿地科学    2022, 20 (5): 607-61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5.001
    摘要756)      PDF (348KB)(299)   
    对湿地定义的不同理解是长期困扰中国湿地管理的一个问题。湿地是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其本质特征是永久或间断性被水淹覆或者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这是目前中国湿地保护管理中三种主流湿地定义的科学基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湿地定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湿地定义都是在《湿地公约》的湿地定义基础上,为了满足国内管理需求衍生发展而来。对这三种湿地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湿地公约》的湿地定义的倡导性质,使其对湿地边界没有也没有必要做出严格规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湿地定义的管理属性都需要明确精准的湿地边界。《湿地公约》的湿地定义包括的湿地范围最广,完全包含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湿地定义规定的湿地范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湿地定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湿地定义并非绝对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只有“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湿地地类和湿地相关地类才能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湿地范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湿地保护标准体系优化研究
    卓凌, 黄桂林, 唐小平, 廖成章, 侯盟
    湿地科学    2022, 20 (2): 133-13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2.001
    摘要504)      PDF (424KB)(295)   
    湿地保护标准体系是湿地保护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框架蓝图”,开展标准体系的优化研究,能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在系统梳理中国湿地保护标准化发展历程、现行标准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湿地保护标准优化的需求,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湿地保护标准体系的两级七类优化方案,以期为推动中国湿地保护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施用咪唑烟酸除草剂去除漳江口红树林中互花米草的短期实验
    莫雪, 吴博, 刘佳凯, 赵世强, 赵思齐, 周冬良, 李婷, 张明祥
    湿地科学    2022, 20 (2): 277-28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2.016
    摘要969)      PDF (489KB)(286)   
    为验证咪唑烟酸除草剂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去除作用,于2021 年5 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潮间带红树林中的互花米草密集分布区,开展了施用不同剂量(0.5 L/亩、1.0 L/亩和1.5 L/亩)25%咪唑烟酸水剂去除互花米草的短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施用3 种剂量的25%咪唑烟酸水剂后的第60 天,互花米草植株密度的防除效率都大于90%,但是,互花米草的植株密度仍大于48 株/m2,因此,短期内施用25%咪唑烟酸水剂对互花米草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在施用0.5 L/亩、1.0 L/亩和1.5 L/亩的25%咪唑烟酸水剂后的第60 天,互花米草叶片中的咪唑烟酸残留量分别为0.14 mg/g、0.53 mg/g 和0.94 mg/g,0~20 cm深度土壤中的咪唑烟酸残留量分别为0.10 mg/g、0.13 mg/g 和0.26 mg/g,咪唑烟酸在互花米草叶片和0~20 cm深度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30 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口湿地土壤中铁和锰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刘学, 杨继松, 王志康, 桑娈, 杨云斐, 孙丹丹, 刘玥, 于君宝, 于洋, 栗云召, 宁凯
    湿地科学    2022, 20 (3): 435-44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3.018
    摘要392)      PDF (625KB)(260)   
    于2018 年4 月,在辽河口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滩涂和稻田中,设置采样点,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 和30~40 cm 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铁和锰元素含量,研究辽河口湿地土壤中铁和锰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口天然芦苇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滩涂和稻田的24 个采样点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1.82 g/kg 和624.5 mg/kg;油田区芦苇盐沼、天然芦苇盐沼和稻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大,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和滩涂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小;辽河口湿地0~1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10~2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20~3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3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锰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口市互花米草分布现状和扩散动态
    程 成, 雷金睿, 何 松, 杨 勇, 冯尔辉, 钟才荣
    湿地科学    2023, 21 (2): 151-15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2.001
    摘要338)      PDF (1418KB)(241)   
    2021年6月至7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展了互花米草分布区域的野外实地调查,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和调查数据,研究海口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扩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海口市互花米草的总面积为2.978 hm2 ,有互花米草生长的谭崛溪-迈雅河出海口、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塔市保护站和万绿园区域的互花米草面积分别为2.958 hm2 、0.013 hm2 和0.007 hm2 ;2010年至2021年期间的7个时期,海口市互花米草的总面积在逐渐增大;谭崛溪-迈雅河出海口处互花米草的扩散过程符合“引入—定居—扩散”的规律,根据互花米草面积随时间变化曲线预测,该处的互花米草还处于扩散阶段,互花米草斑块的面积加权质心2010年至2020年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2020年至2021年又折回向西北方向移动,表明互花米草种群在向内陆扩张;来自外省的红树幼苗所携带土壤中的互花米草种子,是导致海口市被互花米草入侵的直接原因;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万绿园,建议采用人工挖除互花米草的方法,将两区域的互花米草彻底清除;在谭崛溪-迈雅河出海口区域,建议采用刈割+遮荫、刈割+翻耕的综合防治方法,清除互花米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的鱼类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刘宏远, 邹畅林
    湿地科学    2024, 22 (1): 1-1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1.001
    摘要199)      PDF (583KB)(216)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9月和201711月至2021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16.02%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31.98%34.42%。所采用的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方法,提高了修复栖息地对鱼类的适宜性,促进了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和种群自我发展,实现了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作为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功能的可持续性,弥补了自然栖息地适宜性差、鱼类自然增殖能力低和种群发展不可持续的缺陷。该修复方法可以为松嫩平原湿地型自然保护区鱼类栖息地修复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标准体系探讨
    吴后建, 刘世好, 曹虹, 贺东北, 刘斯垚, 罗为检
    湿地科学    2022, 20 (5): 628-63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5.004
    摘要353)      PDF (445KB)(199)   
    中国已经启动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客观且科学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评价不仅是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科学指导后续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采用专家咨询法和频度分析法,从红树林新造林成效、红树林造林三年成效和区域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层面,建立了包括16 个指标的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标准体系,以期为科学开展中国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和分布
    万自学, 张正云, 刘川, 张罗恩, 陈翠娜, 杨海君
    湿地科学    2022, 20 (3): 386-39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3.012
    摘要382)      PDF (422KB)(197)   
    为了加强对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的管理,2019 年11 月7 日至2021 年5 月31 日期间,在东、西和南洞庭湖区,开展了入侵植物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筛查到的文献资料,对野外调查记录的入侵植物物种名单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有入侵植物35 科82 属107 种;有26 科83 种入侵植物为恶性入侵、严重入侵、局部入侵和一般入侵物种,其中,恶性入侵、严重入侵、局部入侵和一般入侵物种的数量分别为19 种、24 种、15 种和25 种;在调查的入侵植物物种中,有25 种菊科植物,占洞庭湖区入侵植物总物种数量的23.36%;有70 种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美洲,占洞庭湖区入侵植物总物种数量的65.42%,有22 种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欧洲,占20.56%;在东、南和西洞庭湖区分别记录了20 科47 种、31 科74 种和18 科48 种入侵植物;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科的特征区系以世界广布为主,世界广布入侵植物科的数量占总科数的51.43%;入侵植物属的区系分布则主要集中在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两种类型,其入侵植物属的数量分别占总属数的24.39%和23.17%;入侵植物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与以往记载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相比,目前洞庭湖区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表明外来植物的入侵与扩散速度迅猛,因此,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洲滩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力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胶州湾湿地中越冬水鸟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栖息地分布
    刘云, 徐子钧, 齐衍萍, 徐克阳, 于涛, 曾晓起
    湿地科学    2023, 21 (4): 508-51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4.003
    摘要174)      PDF (565KB)(197)   
    胶州湾湿地是黄渤海湿地中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为了掌握胶州湾湿地中水鸟的越冬情况,2017年至2021年每年的12月,采用分区直数法,对在胶州湾湿地中越冬的水鸟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胶州湾湿地中,共记录71246种越冬水鸟,以雁鸭类、鸻鹬类和鸥类水鸟为主;2017年至2021年每年的12月,胶州湾湿地中的越冬水鸟数量分别为52 756只、23 147只、20 256只、16 968只和26 776只;越冬水鸟的优势物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和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在胶州湾湿地越冬的水鸟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黑嘴鸥
    (Saundersilarus saundersi)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白腰杓鹬、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还有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和大杓鹬、易危物种黑嘴鸥、遗鸥和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近危物种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白腰杓鹬和罗纹鸭(Mareca falcata)2017年至2021年每年的12月,翘鼻麻鸭、白腰杓鹬、蛎鹬和灰鸻的个体数量都超过了迁徙路线上其总个体数量的1%;大沽河口和东风盐场是胶州湾湿地中最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鉴于胶州湾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中的重要性,建议将胶州湾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盐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恢复方案及其效果评估
    王 成, 贾 悦, 刘红玉, 李玉凤
    湿地科学    2023, 21 (5): 637-64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5.002
    摘要158)      PDF (5866KB)(190)   
    盐城湿地在全球水鸟多样性维护方面地位突出,然而,近年来盐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在不断退化。根据水鸟栖息地功能恢复的原则,结合湿地结构恢复的结果,系统地论述了盐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恢复的近期和远期方案,并对恢复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近期恢复的目标以生境节点和南北踏脚石群改善布局为主,远期恢复的内容则包括景观配置、干扰源治理和适宜的植物覆盖度等;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近期恢复后,北缓湿地、核心区湿地、南缓湿地、大丰湿地、条子泥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和碱蓬(Suaeda glauca)沼泽面积都大幅度增加,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种群数量明显增大;5处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远期恢复后,作为鸟类栖息地的无干扰自然湿地面积将明显增大,5处湿地对3种珍稀水鸟和雁鸭类、鹭类种群的最大承载数量都将大幅
    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桂林市典型喀斯特区湿地生态网络研究
    凌子燕, 蒋卫国, 李金嵬, 凌玉荣, 彭凯锋, 邓雅文, 张 泽
    湿地科学    2022, 20 (6): 739-74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6.001
    摘要335)      PDF (4393KB)(188)   
    利用景观指数和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研究了桂林市典型喀斯特区的湿地破碎度、形态格局和生 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河流以外,研究区其它类型湿地破碎程度较高,河流的生态连通作用显著;从形态 学的角度看,桂林市的湿地核心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的临桂区、荔浦市、阳朔县、平乐县和恭城瑶族自治 县,湿地缓冲区较大,核心区不易被破坏,但是湿地景观要素的内、外连接都较差,生物踏脚石不足,应该加强对 生态廊道的重视和保护;桂林市湿地生态廊道主要连通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中部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廊道对 南部和北部的湿地连通起到良好的作用,中部湿地生态网络主要受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威胁;南部湿地的聚集 度较高,生态廊道连接性较好,使南部湿地与中部湿地能较好地连通;受喀斯特石山地貌的影响,北部湿地的破 碎程度较高,生态廊道的连接性较差;提出了桂林市湿地生态网络优化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0年以来太湖流域湿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董斯齐, 袁 军, 吴春生, 杨永峰, 路荣荣
    湿地科学    2023, 21 (2): 176-18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3.02.004
    摘要196)      PDF (5244KB)(185)   
    明确湿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利用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模型、景观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20年期间8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面积共减少了6 328.17 km 2 ,其中,水田、滩涂和滩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渠和水库坑塘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面积相对稳定;太湖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大面积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有6 383.90 km 2 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中,有6 230.35 km 2 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连通性逐渐降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化,景观异质性增加;湿地变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太湖流域湿地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地貌类型也是湿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海省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
    贾慧萍, 安红婧, 吴谦, 胡樱, 朋毛德吉, 郭发新, 周毛措, 王慧春
    湿地科学    2022, 20 (2): 232-23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2.011
    摘要422)      PDF (678KB)(183)   
    2019 年3 月至12 月,在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内,设置了14 个观察点和3 条观察样线,进行了野外鸟类调查,研究了该湿地公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的观察点和观察样线,共记录16 目34 科71 属124 种鸟类,其中,有2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14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有50种国家“三有”(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野生鸟类,有12 种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124种鸟类中,有夏候鸟31 种,有冬候鸟6 种,有旅鸟27 种,有留鸟60 种;有96 种属广布种(占77.42%),有24 种属古北界物种(占19.35%),有4 种属东洋界物种(占3.23%);在5 处观察地中,南门峡水库区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432)最大,卷槽沟区鸟类群落Pielou 均匀性指数(0.791)最大,宣传教育中心附近区域鸟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0.530)最大;春季和夏季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水平都高于秋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甘肃省湿地数据差异分析
    张鸿刚, 徐凤英, 陈国强, 牛虎林, 刘晓峰
    湿地科学    2022, 20 (3): 311-31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3.003
    摘要805)      PDF (8781KB)(180)   
    从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湿地是否被开发利用和基础底图尺度角度,分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分布和面积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为1 688 220 hm2;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的湿地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合并,称之为“三调湿地”)得到的甘肃省空间分布完全重合的湿地面积为961 793.33 hm2,甘肃省“三调湿地”面积明显小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面积;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的差值为726 426.67 hm2,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这726 426.67 hm2的湿地主要为沼泽湿地(占72.08%)和河流湿地(占25.86%),而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其都为非湿地。由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在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基础底图尺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有些湿地已经被开发利用,导致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即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的部分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和湖泊湿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已经变为草地、林地、其它土地和耕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福建省围填海进程及其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武慧慧, 孙志高, 王晓颖, 厉彦哲, 师自香
    湿地科学    2022, 20 (3): 366-37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3.010
    摘要642)      PDF (509KB)(180)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人类活动,围填海虽然促进了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破坏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1949 年至今的福建省围填海活动的进程,可以将福建省围填海活动进程划分为20 世纪后50 a 的粗放开发阶段和21 世纪以来的逐步管控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福建省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沉积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消除或减少福建省围填海活动对近岸海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管控与生态修复的相应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