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差分干涉测量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水位变化研究
    谢酬, 邵芸, 方亮等
    2012 (3):  257-262. 
    摘要 ( 1305 )   PDF(2567KB) ( 322 )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湿地水位变化,对湿地保护、恢复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C波段VV极化和L波段HH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同步野外测量和调查工作,在各季节不同时间间隔下,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的后向散射特性差异和干涉相干性差异;在对影响干涉相干性的因素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差分干涉测量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的函数模型,利用获取的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天然湿地水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不仅可以获取湿地水位变化,而且还能提供水位变化的空间细节,这是本技术最突出的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络分析的湿地水文关系研究——以美国奥克弗诺基流域为例
    毛旭锋, 崔丽娟, 王昌海
    2012 (3):  263-270. 
    摘要 ( 1882 )   PDF(569KB) ( 412 )  

    湿地与周边水文系统通过复杂的水文过程相互联系和影响,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研究湿地与周边水文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对湿地保护和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奥克弗诺基(Okefenokee)流域为案例,构建包含沼泽地表水、沼泽地下水、高地地表水和高地地下水4 个水文子系统的流域水文网络模型,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中的效用、控制和单位元分析研究水文单元间作用关系。控制分析的结果显示,高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子系统对沼泽地表水和地下水子系统的支持程度达到100%。无论是沼泽还是松林高地,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赖和互补性。效用分析结果表明,沼泽地表水和高地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利的水文关系。而单位元分析结果显示,沼泽地下水深层渗漏和高地松树生态系统的蒸散过程是袭夺流域湿地系统水资源的重要一环。上述结果表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水文单元之间的作用过程、描述水文单元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水文关系,可以用于流域湿地水资源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山圆池泥炭沼泽演变及环境信息记录
    张彦, 史彩奎, 王健等
    2012 (3):  271-277. 
    摘要 ( 1362 )   PDF(482KB) ( 350 )  

    通过分析长白山圆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 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 年前,气候干冷,圆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 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圆池
    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圆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recognition of the DajiuhuWetland in Shennongjia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XIAO Fei DU Yun XUE Huaiping et al
    2012 (3):  278-284. 
    摘要 ( 957 )   PDF(687KB) ( 317 )  

    The Dajiuhu wetland, a famous sub-alpine wetland located in the the Shennongjia Mountains, north-subtropical
    region of Central China, has suffered from adverse impacts of unsustainable human practice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The Dajiuhu wetland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human activities.
    Based on field survey data,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he present paper provided
    a review on exploit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wet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jiuhu wetland degraded quickly
    from 1950 to 2005. During that time, bog shrinkage, lake disappearance, biodiversity decline, sphagnum reduction,
    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from wetland communities to terrestrial communities in the Dajiuhu wetland, which
    wer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wetland degradation.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rainage works, have been the main factors resulting i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 the wetland since
    1986. Poverty and the short-term economic benefits had been the driving forces for wetland drainage and reclamation
    over the past year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分布与污染评价
    甘华阳, 张顺之, 梁开等
    2012 (3):  285-298. 
    摘要 ( 1301 )   PDF(2270KB) ( 308 )  

    2009 年4~5 月,对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水体中营养盐和表层沉积物中碳、氮和磷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滨海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研究区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活性磷酸盐PO43-—P 和化学需氧量(CODMn)平均含量分别为(211.84±37.44) μg/L、(11.01±12.11) μg/L 和(0.92±0.32) mg/L;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3±355) μg/g、(232.28±157.34) μg/g 和(0.45±0.46)%。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中的DIN含量和PO43-—P 含量在茅尾海和廉州湾东部西场海区都很高,且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大规模的海水养殖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水体中CODMn含量空间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研究区铁山港顶部、南流江口、大风江口、钦江和茅岭江口较细的表层沉积物中的TN、TP和TOC含量较高。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TOC/TN值分布表明,钦江口、钦州港区、防城港、企沙港区和珍珠湾东北部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受到了强烈的陆源影响。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除了钦州湾顶部的龙门港区、大风江口中部和铁山港顶部西北角一小部分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的TOC、TN和TP含量分别略高于1%、550 μg/g 和600μg/g,已被明显污染,而处于最低级别或严重危害级别,会对部分底栖生物产生影响外,其他绝大部分区域都属安全级别,为清洁或部分已被轻微污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庆沿江退耕还湖18 年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张平究, 赵永强, 孟向东
    2012 (3):  299-305. 
    摘要 ( 1303 )   PDF(469KB) ( 266 )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 a(1991~2009 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湿地土壤(深度为0~30 cm)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减小;由水田退耕18 a 的湿地亚表层土壤(深度为15~30 cm)脲酶活性和表层土壤(深度为0~15 c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由旱地退耕18 a 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 a 的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 a 的湿地。退耕还湖18 a 后,进行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的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减小,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由水田退耕18 a 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由旱地退耕18 a 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 a 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 a 的湿地,而其亚表层土壤蔗糖酶、表层土壤磷酸酶、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由旱地退耕18 a 的湿地。天然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已退耕还湖的湿地和参照农田土壤。退耕还湖后,湿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历史利用方式影响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湿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水文
    条件变化是导致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3S”技术的大伙房水库汇水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分析
    汤洁, 张爱丽, 李昭阳等
    2012 (3):  306-311. 
    摘要 ( 1033 )   PDF(942KB) ( 328 )  

    运用ArcGIS 软件解译大伙房水库汇水区的卫星影像数据,结合行政区划图确定汇水区3 条主要河流两岸1 000 m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评估范围,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农村生活污染负荷。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为8 420.28 t/a,其中,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占总量的99.40%。农村生活污染对流域水质的贡献率为27.84%,所排放的污染物对河流的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氨氮(34.95%)、总磷(27.81%)、化学需氧量(25.53%)和总氮(23.08%),农村生活污染已成为大伙房水库汇水区水体污染的重要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泛绿色设计的大庆油田受损湿地修复
    乔志和, 赵树魁, 梁彦涛
    2012 (3):  312-317. 
    摘要 ( 1273 )   PDF(362KB) ( 395 )  

    泛绿色设计是处理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路线。泛绿色设计不是为解决单一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工程建设,而是多目标的协调和共赢,尤为关注的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化设计,系统地、综合地、集约化地解决多方面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针对大庆油田受损湿地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运用泛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对受损湿地的修复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对策与实施途径: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规范油田生产行为的绿色设计,提出了构建油田生产活动绿色作业体系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开展遵循油田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特征的绿色设计;综合运用生态工程的绿色设计;城市湿地公园的绿色设计;生物质能生产基地建设的绿色设计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泛绿色设计所实行的软件工程与硬件工程相结合的新理念和技术路线,在大庆油田受损湿地修复上的运用,现已初见成效,并为创建绿色油田奠定了有利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4~2007 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研究
    蒋锦刚, 李爱农, 边金虎等
    2012 (3):  318-326. 
    摘要 ( 1367 )   PDF(3648KB) ( 387 )  

    选取1974~2007 年期间的5 期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在解决多源遥感影像(MSS、TM、ETM+和CBERS影像)和多时相(1 月、6~9 月)影像数据的遥感分类问题上,以模糊物元理论来解释多数据源和多时相数据之间的关系,设计关联函数概率转化的多源遥感数据分类物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若尔盖县湿地区1974~2007 年期间的地物类型分布,并进行了变化检测和概率修正算法处理,揭示了1974~2007 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特征。2007 年,若尔盖县各类型湿地的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河流和湖1.37%、泥炭沼泽4.23%、沼泽化草甸9.91%和湿草甸6.04%。1974~2007 年期间,若尔盖县的河流和湖泊、泥炭沼泽、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面积在减少,以旱生植物为主的中、低覆盖度草地、居民点、建筑用地和沙地面积在增加。泥炭沼泽主要向沼泽化草甸、湿草甸演替。人为因素则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确定性问题仍是遥感分类与变化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
    贾大成, 毛永新, 姜奇刚等
    2012 (3):  327-331. 
    摘要 ( 1503 )   PDF(349KB) ( 446 )  

    吉林省西部湿地是松辽盆地内的典型湿地,该湿地的形成受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控制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新构造运动。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按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将其划分为遗留型湿地、河流型湿地和风成型湿地3 种地质成因湿地类型。其中,遗留型湿地是原有湖泊逐渐衰退后残留的结果,河流型湿地是在晚更新世构造活动和特殊的沉积物组合以及河流改道综合作用的结果,风成型湿地是风蚀洼地切割潜水面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林生长动态对密度结构的响应特征
    夏江宝, 陆兆华, 孔雪华等
    2012 (3):  332-338. 
    摘要 ( 1857 )   PDF(655KB) ( 526 )  

    为了阐明滨海湿地不同密度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的生长动态,探索滨海湿地柽柳林的密度合理性,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的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 a 生的3 种密度(2 400株/hm2、3 600 株/hm2和4 400 株/hm2)的柽柳林地上生物量、林木生长动态和基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 种密度林分的地上生物量、树高生长量和林木基径生长过程差别较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单株生物量和基径减小,但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增加;树高、基径的速生期都出现滞后现象。3 种密度林分基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密度为3 600 株/hm2林分的SK值为0.085,接近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和基径分布较为合理;密度为2 400 株/hm2和4 400 株/hm2林分的SK值分别为-0.842 和0.303,偏离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密度为2 400 株/hm2林分的峰度系数(K)为0.017,林木生长相对整齐;密度为3 600 株/hm2和4 400 株/hm2林分的K值相差不大;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作用较小。若不考虑10 a 间的林木间伐利用,该区柽柳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建议为3 600 株/hm2(株行距约2.0 m × 2.0 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龙凤湿地须浮鸥巢址选择研究
    陈雪龙, 杨焕民, 齐艳萍等
    2012 (3):  339-343. 
    摘要 ( 1264 )   PDF(370KB) ( 239 )  

    为了认知影响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us)营巢的主要环境因素,于2011 年6~7 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对须浮鸥的巢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须浮鸥巢73 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须浮鸥巢址及附近无巢对照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 检验的结果表明,须浮鸥属于集群营巢,而影响须浮鸥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下水深、巢距植物距离、巢周明水面积、植物高度、植物密度和巢距干扰源距离。其中,前3 个因素影响须浮鸥生境中食物的供给条件,后3 个因素影响须浮鸥巢的隐蔽条件。须浮鸥选择巢址的条件是能提供丰富食物且具有较好隐蔽条件的生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2006 年洪泽湖西岸临淮镇附近湖泊变化研究
    阮仁宗, 夏双, 陈远等
    2012 (3):  344-349. 
    摘要 ( 1220 )   PDF(1891KB) ( 291 )  

    利用1979 年、1988 年和2006 年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实况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研究1979~2006 年间洪泽湖西岸临淮镇附近湖泊的变化,在地物遥感分类的基础上,计算湖泊变化频度,分析湖泊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水深变浅和围垦养殖是导致洪泽湖西岸临淮镇附近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1979~1988年期间,洪泽湖西岸临淮镇大闸口附近的湖泊部分变化最大,昔日生长着挺水植物的湖泊变成了养殖池塘。1979~1988 年期间,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湖泊部分变化很小,1988~2006 年期间,原来湖中的浮水植物逐渐为挺水植物所取代,生长沉水植物的湖泊部分相对比较稳定。研究发现,临淮镇东南方向湖区在过去有大量的挺水植物生长,但是1988 年后,这些生长着挺水植物的湖泊被开垦成围网养殖区。临淮镇南面和王沙岛西部生长着沉水植物的湖泊水域基本没有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2007 年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及水鸟生境变化
    刘东云, 王琦, 杜林芳等
    2012 (3):  350-358. 
    摘要 ( 1551 )   PDF(589KB) ( 361 )  

    天津市湿地是亚洲东部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 有大量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变化影响,天津市湿地景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湿地鸟类栖息地环境和鸟类迁徙、繁殖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天津市1999 年、2003 年和2007 年3 期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分类方法,并结合其他非遥感以及高清晰影像作为辅助资料,获得了天津市湿地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将天津市湿地分成2 大类12 小类;利用ArcMap 软件,分析了3 个时期湿地面积的变化;利用Fragstats3.0软件和Excel 软件,得到天津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湿地总面积从1999 年的312 088.73 hm2增加到2007 年的328 133.61hm2,面积增加了4.89%;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湿地盐田面积大幅增加,人工湿地8 年间共增加了24 043 hm2,其中,盐田面积增加了25 699.57 hm2,但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7.38%。天津市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一直加剧,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湿地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湿地类型转化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向农林用地、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人类的开发活动已经转向一些人为干扰较少的潮间带、滩涂区以及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湖泊和沼泽等地区。将各种驱动因素加以组合,归纳为2 大类和20 个变量指标,建立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分析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天津市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改善,尤其是第二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实体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在农业因子中,粮食产量的提高与通过占用湿地来扩大种植面积有直接关系。1999~2007 年间,天津湿地水鸟生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深积水区面积和斑块数量逐年增加;无隐蔽物的湿地面积和人工建筑物的面积大幅增加,重干扰区的面积增加;水鸟的水生动物性食物增多,谷物草籽等植物性食物减少。人类活动已对天津湿地水鸟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总体上,天津湿地水鸟生境质量在下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对毗邻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
    陈传明
    2012 (3):  359-364. 
    摘要 ( 1004 )   PDF(370KB) ( 352 )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处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毗邻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研究者、决策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毗邻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保护区的建立使大多数社区居民收入减少,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居民面临着缺少资金、补偿制度缺失和缺乏生产技术等问题;提出了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游憩型滨河湿地景观规划方案评价——以河南省新乡市卫河滨河湿地为例
    乔丽芳, 张毅川
    2012 (3):  365-370. 
    摘要 ( 1194 )   PDF(368KB) ( 339 )  

    城市滨河湿地作为河流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化环境和休闲娱乐功能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对城市游憩型滨河湿地的景观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一直是方案评审中的难题,研究合理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将因子分析法应用于城市游憩型滨河湿地景观规划方案评价中,以新乡市卫河滨河湿地的48 个景观规划方案为样本,选取边界的连续性、绿化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文化品质、场所丰富性、亲水宜人性、交通流畅性、夜景品质作为城市游憩型滨河湿地景观规划方案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游憩型滨河湿地景观规划方案评估函数。应用该方法可以计算出每个方案的综合得分和排序。提取前10 名的方案作为专家决选的依据,占样本总数的20.8%。这些方案或者整体质量较高,较全面兼顾了规划的需求;或者某些指标具有亮点,对方案整合具有借鉴意义。该方法可以减少评价指标的个数,有利于实现优中选优,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并提高评价的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和工程探析
    郗敏, 张晓云, 袁军等
    2012 (3):  371-377. 
    摘要 ( 1458 )   PDF(543KB) ( 416 )  

    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中,湿地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多,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该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为典型的人工湿地,在经历了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干扰后,人工湿地明显退化,亟需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通过分析区域现有湿地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湿地类型、资源现状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水源地,以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水系贯通、湿地功能恢复、水质和动植物生境改善等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和措施,优化该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使该公园的湿地充分发挥它的多种功能,为该公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尚二萍, 摆万奇
    2012 (3):  378-384. 
    摘要 ( 1102 )   PDF(365KB) ( 272 )  

    湿地脆弱性评价是近年来湿地科学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湿地脆弱性评价研究经历了从湿地脆弱性特征定性评价,到湿地脆弱性定量评价,再到气候变化下湿地脆弱性评价的发展历程。首先,在对湿地脆弱性概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湿地脆弱性是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压力下湿地退化的程度和可能性。其次,定性介绍了水土流失、水热分配不均、湿地退化等主要脆弱性特征表现;并以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步骤为主线论述了模型法、特征法、综合指数法、EFI 评价法、空间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同时,从不同角度概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湿地脆弱性,总结了湿地水文景观分类法、生物完整性指标法、模型法、空间分析等评价方法。最后,指出湿地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概念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评价指标范围较狭窄、动态研究偏少、定量评价的不确定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动态研究和国内对气候变化下湿地脆弱性的定量研究以及不确定性分析、脆弱性评价与决策管理衔接等湿地脆弱性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