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鄱阳湖沙湖越冬白鹤的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和水深的关系
    吴建东, 李凤山, James Burnham
    2013 (3):  305-312. 
    摘要 ( 933 )   PDF(1120KB) ( 500 )  

    为了摸清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食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资源状况和水深对白鹤活动的影响,于1999~2010年期间,对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刺苦草块茎和水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沙湖设置固定植物样线,每隔50~100 m记录刺苦草及其块茎的数量和生物量,在视野能覆盖整个沙湖的制高点,定点观测白鹤的数量、分布和白鹤所处的水深。在这12 a越冬期间,沙湖白鹤的多年总平均数量为46只,其中2002年、2006年和2009年冬季超过90只。11月至翌年1月是白鹤在沙湖比较稳定的时期,超过50只,其中12月是白鹤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120只。白鹤在沙湖的中部偏南地带活动,北部和南端的数量很少。从栖息的植被带来看,白鹤几乎全部在以苦草(Vallisneria spp.)和眼子菜(Potamogeton spp.)为优势沉水植物的区域活动。沙湖刺苦草块茎的平均干重为5.92 g/m2,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干重接近或者超过12 g/m2,2010年最少,仅为0.10 g/m2。在1999~2010年期间,沙湖白鹤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不相关,隆冬12月至翌年1月的白鹤平均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的相关系数为r=0.231。在沙湖,有58.15%的白鹤在水深为5~27 cm的环境中活动;其次,有30.63%的白鹤是在水深为40~45 cm的环境中活动。而没有白鹤在旱地和水深及至腹部(46~50 cm)的环境中活动。201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对白鹤的影响比较大,发现有白鹤到草地上觅食的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高光谱与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洪河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对比研究
    邢丽玮, 李小娟, 李昂晟等
    2013 (3):  313-319. 
    摘要 ( 748 )   PDF(874KB) ( 535 )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2009年8月中旬,在研究区野外实测沼泽植物冠层的光谱反射率和叶面积指数(LAI),将地面实测的植物高光谱反射率以Landsat-5 TM波段范围为基准进行波谱重采样,以重采样后的光谱反射率计算多光谱植被指数,用几种常见的高光谱和多光谱植被指数建立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统计回归模型,对比这些模型的精度,选出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用各植被指数建立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回归模型分别为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各模型对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反演精度差别较大;在全波段高光谱植被指数中,用全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H-FNDVI(R930,R515)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模型最佳;在常规高光谱植被指数中,用修正简单比率H-MSR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模型最佳;在多光谱植被指数中,用多光谱归一化植被指数M-NDVI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模型最佳。对比发现,由多光谱数据提取的植被指数构建的模型对研究区LAI的估算效果不太理想,而从实测高光谱数据提取的窄波段特有植被指数构建的估算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模型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表明窄波段植被指数更适合用来监测沼泽植被叶面积指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 个时期骆马湖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及变化
    徐德兰, 张东东, 张翠英等
    2013 (3):  320-325. 
    摘要 ( 680 )   PDF(1792KB) ( 464 )  

    大型水生植物对湖泊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大型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吸收营养;另一方面,其通过向水体释放氧气而影响磷元素以及其他相关因子,进而影响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了从宏观上了解骆马湖生态系统变化,以1990年9月20日、2000年5月2日和2008年10月15日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大型水生植物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测试变量,运用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方法确定分割阈值,通过构建知识决策树的方法识别骆马湖大型水生植物动态变化特征。3个时期的遥感分类的总体精度与kappa系数分别为92.28%和0.87、91.73%和0.86、93.38%和0.88,因此,该方法的分类精度完全满足骆马湖水生植物分布及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骆马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面积由1990年的55.461 6 km2,减少到2000年的41.801 4 km2,2008年又增加到79.065 km2;大型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骆马湖北部河湖交汇区;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骆马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dvance in Studie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lux inWetland Ecosystem
    KONG Fanting, LI Yue, XI Min et al
    2013 (3):  326-333. 
    摘要 ( 590 )   PDF(227KB) ( 394 )  

    Wetland eco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e wetlands are also major source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The studies on DOC flux in wetlands have focused on its relation with carbon cycle recently.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DOC in the wetlands associated with sloughs, streams and rivers in boreal and sub-boreal hemisphere. Changes in DOC concentration and flux are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factors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estimation of DOC concentration and flux from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 has been of great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for the status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wetlands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In this paper, it is discussed the sources, compos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C, furthermo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s well as some estimated models of DOC flux. As a conclusion, som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study have been addressed.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度对藨草(Scirpus triqueter)分解的影响
    柳新伟, 刘君
    2013 (3):  334-338. 
    摘要 ( 558 )   PDF(369KB) ( 412 )  

    在5 ℃、15 ℃和25 ℃温度下,研究藨草(Scirpus triqueter)烘干样品和鲜样品的分解状况,探讨夏季受淹死亡的藨草分解动态及其与正常凋落物分解的差异。结果表明,5个月后,25 ℃处理下,藨草剩余干物质质量分别为初始时的31.20%(烘干样品)和19.30%(鲜样品);5 ℃处理下,藨草剩余干物质质量分别为初始时的65.15%(烘干样品)和62.12%(鲜样品);25 ℃处理下的藨草剩余干物质质量明显低于5 ℃处理下的藨草剩余干物质质量;藨草的前处理亦会影响其分解过程,在5 ℃和15 ℃处理下,藨草鲜样品在前期的分解速度低于藨草烘干样品,但它们后期的分解速度无明显差别,而在25 ℃处理下,藨草鲜样品的分解速度明显大于烘干样品。因此,在夏季丰水期,具有明显水文动态的河流中的矮小水生植物,在受淹死亡后,其分解速度较快,能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环境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泥炭分布规律
    王铭, 刘子刚, 马学慧等
    2013 (3):  339-346. 
    摘要 ( 612 )   PDF(839KB) ( 697 )  

    全球地形复杂多样,泥炭资源分布也不均衡,根据泥炭的堆积强度,概括了全球泥炭的6个堆积带:①极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②中纬度弱度泥炭堆积带;③山地弱度泥炭堆积带;④热带和亚热带弱度泥炭堆积带;⑤温带强度泥炭堆积带;⑥ 潮湿热带强度泥炭堆积带。根据泥炭的地表形态,划分了以下主要泥炭地类型:苔原多边形泥炭地、冻结的丘状泥炭地、高低位镶嵌的泥炭地、毯状披盖式泥炭地、凸起的贫营养泥炭地和平坦的富营养泥炭地;论述了主要泥炭地类型的分布以及每类泥炭地的特点和赋存特征;总结了估算全球泥炭地面积的研究进展。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大尺度泥炭地面积及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未来精确估算泥炭地面积的方法及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极危植物中华水韭孢子育苗及幼孢苗管护
    邢建娇, 路靖, 李范等
    2013 (3):  347-351. 
    摘要 ( 643 )   PDF(3691KB) ( 549 )  

    采用土壤和改良的Knop’s固体培养基培养湿地敏感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极危蕨类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并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记录了配子体发育及幼孢苗发生各阶段的详细过程;总结了幼孢苗的人工管护技术;分析讨论了配子体发育与环境因素间的规律、幼孢苗复壮对策以及病虫害类别、病症及其防治措施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水韭孢子在22~28 ℃、光照强度为60 µmol/(m2·s)、每日光照14 h和黑暗10 h的条件下,可达到90.3%的成熟率;已完成中华水韭的生活史,掌握了孢子育苗及日常管护方法,获得孢苗5 000棵,长势良好,出现孢子囊,以期为回归原产地,拯救该野生种群及湿地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川平原沟渠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何彤慧, 程志, 张玉峰等
    2013 (3):  352-358. 
    摘要 ( 563 )   PDF(905KB) ( 378 )  

    沟渠是银川平原最重要的生态廊道,发挥着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多种湿地生态功能。在沟渠植物群落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维管植物多样性指数一般呈现排水沟道高于灌溉渠道、上游沟道优于下游沟道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沟渠的水文条件、水利工程建设方式、水土理化性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底泥和边坡土壤的含盐量与含水量,是影响沟渠植物多样性的直接生境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洋淀围隔中不同生物组合调控水质实验
    王瑜, 刘录三, 舒俭民等
    2013 (3):  359-365. 
    摘要 ( 585 )   PDF(421KB) ( 372 )  

    在白洋淀建成10个原位围隔,研究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和圆顶珠蚌+金鱼藻等不同生物组合在调控水体富营养化方面的效能与稳定性。在围隔中,分别种(投)入密度为10 株/m2穗花狐尾藻、20 株/m2金鱼藻、195 g/m2圆顶珠蚌和20 株/m2金鱼藻+195 g/m2圆顶珠蚌。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能有效控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并改善水体透明度,使水体中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明显下降,透明度增加,浮游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明显下降;圆顶珠蚌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水体透明度、氨氮含量和营养状态影响不大;金鱼藻和圆顶珠蚌组合的水体净化效果要优于单一种植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
    刁晓君, 黄彩虹, 何连生等
    2013 (3):  366-371. 
    摘要 ( 861 )   PDF(536KB) ( 530 )  

    以白洋淀草型湖泊、过渡型湖泊和藻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类型湖泊区的沉水植物物种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水体理化因子对分区内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型湖泊与藻型湖泊的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草型湖泊沉水植物的平均物种数、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33种、66.53 kg/m2、0.53、0.29和0.47,都明显大于藻型湖泊(1种、36.06 kg/m2、0、0和0)。草型湖泊与藻型湖泊的水体理化指标(总磷含量除外)差异不明显。水体总磷含量分别与沉水植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水体总磷含量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沉水植物分布和群落结构差异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轻度和中度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而在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则相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洋淀台田沟渠水生植物蔓延分布特征
    蓝艳, 崔保山, 张永涛等
    2013 (3):  372-376. 
    摘要 ( 627 )   PDF(793KB) ( 422 )  

    湖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分布由水文和水质共同决定。以白洋淀台田沟渠内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水生植物在不同营养盐含量和与台田边界不同距离条件下的蔓延分布特征。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12年5月和9月初,对白洋淀20个主要淀区台田沟渠内的水生植物和水质条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在台田沟渠内共发现水生植物14种,占淀区水生植物总种数的40%。沟渠内水生植物对营养盐含量的适应性可以分为3类: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ia)、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槐叶萍(Salvinia natans)、莲(Nelumbo 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适宜于各种水体;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品藻(Lemna trisulca)适宜于低氮水体;轮藻(Chara sp.)、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适宜于低氮和低磷水体。不同的水生植物分布于台田沟渠的不同位置,菹草、蓖齿眼子菜多分布于台田“外边缘”;轮藻多在台田“内边缘”和“内部水域”分布;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金鱼藻在台田区内分布相对均匀。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沿台田沟渠与台田边界的距离呈单峰曲线关系,在台田入口处达到峰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洋淀不同淀区底泥中水生植物残体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韩祯, 崔保山, 蓝艳等
    2013 (3):  378-382. 
    摘要 ( 593 )   PDF(410KB) ( 502 )  

    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带来的生物累积效应是加速浅水湖泊沼泽化进程的重要原因。通过在白洋淀不同淀区采集柱状泥样和表层泥样,对样品中水生植物残体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鉴别了其来源;同时,借助分解实验,对5种优势植物根、茎和叶等器官的生物累积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烧车淀和枣林庄采样点外,白洋淀其他采样点底泥中水生植物残体生物量的垂向分布基本都是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残体生物量在波动减少,沉积年代较晚的表层(0~5 cm)底泥中残体生物量明显高于沉积年代较早的深层(35~40 cm)底泥中的残体生物量;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物累积的贡献率具有明显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轮藻修复白洋淀富营养化水体研究
    李必才, 黄彩红, 孟睿等
    2013 (3):  383-387. 
    摘要 ( 619 )   PDF(557KB) ( 432 )  

    选取白洋淀优势沉水植物轮藻(Chara sp.)作为建群种,研究其修复白洋淀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室内模拟实验表明,轮藻群落对水体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抑制效果明显,实验结束时,水体叶绿素a、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实验开始时的24.85%、39.2%、30.7%和23.2%。野外不同轮藻覆盖度围隔实验结果表明,围隔中轮藻覆盖度为80%时,水体中叶绿素a、氨氮、磷酸盐和总磷含量减少最明显。实验结果表明,轮藻作为建种群修复白洋淀富营养化水体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轮藻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李一葳, 黄彩红, 孟睿等
    2013 (3):  388-391. 
    摘要 ( 556 )   PDF(368KB) ( 400 )  

    探讨了湖泊沉水植物轮藻(Chara sp.)不同浓度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影响。当浸出液质量浓度为20~25 g/L时,其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3.65%~65.59%,叶绿素a浓度显著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在实验进行14 h后受到明显抑制。实验结果可以为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研制抑藻制剂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泊沼泽化与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刘佩佩, 白军红, 赵庆庆等
    2013 (3):  392-397. 
    摘要 ( 820 )   PDF(399KB) ( 560 )  

    湖泊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较大,其残体淤积于湖底,使得湖泊逐渐变浅而发生沼泽化,所以水位下降是导致湖泊沼泽化的重要原因。光照、温度和水文条件是影响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植物收割和生态清淤的方法是治理湖泊沼泽化的有效措施。针对浅水湖泊沼泽化日益严重的现象,主要从触发沼泽化的原因、湖泊沼泽化的治理以及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和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等方面,综述了湖泊沼泽化和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及二者的关系;指出定量调控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以及加强对水生植物初级生产力影响要素的综合调控作用,将是今后湖泊沼泽化治理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水水淹下海滨木槿和蜡杨梅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顾沈华, 虞木奎, 杨杰等
    2013 (3):  398-403. 
    摘要 ( 491 )   PDF(424KB) ( 385 )  

    滩涂消浪林是中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前沿阵地,在防浪促淤、保岸护堤和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中亚热带泥质海岸的两种消浪树种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蜡杨梅(Myrica cerifera)一年生幼苗为实验材料,根据半日潮滩涂的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设计5种实验处理,即在每个半日潮中,两个树种的平均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分别为1 h和15 cm(处理1)、2 h和25 cm(处理2)、3 h和35 cm(处理3)、4 h和45 cm(处理4)以及无水淹的对照处理(用淡水正常浇灌)。在模拟海水水淹胁迫下的70 d中,研究两树种幼苗向阳面叶片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其与叶片其他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揭示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海滨木槿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6︰00~18︰00)曲线为单峰曲线;在水深较浅、时间较短的水淹处理下,海滨木槿幼苗叶片Pn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AR)影响,在水深较深、时间较长的水淹处理下,则主要受叶片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在水淹初、中期,蜡杨梅幼苗叶片Pn日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但在水淹后期,其为单峰曲线;在水深较浅、时间较短的水淹处理下,蜡杨梅幼苗叶片Pn主要受PAR和Gs影响,而在水深较深、时间较长的水淹处理下,其主要受Ci和饱和水蒸汽压亏缺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省泥炭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李英俊
    2013 (3):  404-406. 
    摘要 ( 591 )   PDF(274KB) ( 409 )  

    吉林省泥炭资源总面积约为400 km2,有机碳储量约为4.396×107 t。在对吉林省泥炭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吉林省泥炭资源的分布状况,重点分析了当前吉林省泥炭资源所面临的威胁,这些威胁主要包括泥炭地补水机制遭到破坏、泥炭地面积减少和泥炭地退化等;从加强泥炭地保护体系建设、维护泥炭地补水机制、加强泥炭地恢复和强化泥炭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吉林省泥炭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以期为吉林省泥炭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