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0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基于突变理论模型的卧龙湖湿地退化判别研究
    尼庆伟, 王 岩, 郑丙辉, 等
    2014 (1):  1-6. 
    摘要 ( 635 )   PDF(544KB) ( 595 )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临界状态判别是湿地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有效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前提。以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天然内陆湿地——卧龙湖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退化指标的基础上,选择水质、蓄水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脆弱性等典型参数指标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状态判别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与突变理论的基本特征相符,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卧龙湖湿地退化状态。通过对卧龙湖湿地1994~2009年的数据模拟,结果表明:1994~2001年间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的状态,而2002年的判别结果显示卧龙湖湿地处于退化突变状态,即湿地退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相当程度的损害。研究还表明,卧龙湖湿地生态水量的减少和水环境质量的降低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防止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发生,应在科学配置区域水资源的同时合理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与成因分析
    摆万奇, 尚二萍, 张镱锂
    2014 (1):  7-14. 
    摘要 ( 575 )   PDF(2861KB) ( 415 )  

    构建了基于“敏感性—人为脆弱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并运用障碍度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范围为0.115 3~0.742 7,可分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3个等级,其中,中度脆弱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59.59%,集中分布在河谷区和高山盆地区,主要类型为藏北嵩草(Kobresia littledalei)沼泽化草甸、杂类草湿草甸和河流;其次是轻度脆弱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38.25%,主要分布于河源区的嘉黎县;重度脆弱湿地仅占2.16%,分布在河源区的那曲县和河谷区的桑日县。轻度和重度脆弱湿地的类型都以藏北嵩草沼泽化草甸、河流和湖泊为主。影响湿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有9个,其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年降水量、污染源、牲畜密度、人均牧业产值、植被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污水排放量、猪的密度和高程,其中,年降水量、放牧和植被盖度是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降低湿地脆弱性的关键在于保障水源供给、控制污染和限制过度放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rowth and Carbon Metabolism Responses to Flood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in Three Marsh Plants in Sanjiang Plain
    LIU Zinan, WANG Xue, LUO Wenbo, et al
    2014 (1):  15-21. 
    摘要 ( 468 )   PDF(565KB) ( 362 )  

    Flood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carbon metabolism of plants in wetlands.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using three marsh plants in Sanjiang Plain, which were growing in different flood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environments for 24 days. The three marsh plants in different elevations along a water-level gradient, high-elevation species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mid-elevation species Carex limosa and low-elevation species Carex lasiocarpa. Our experiment included 6 kinds of treatments: control, longer flooding timing, medial flood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2 treatments), and higher flooding frequency (2 treatments). Longer flooding timing and higher flooding frequency treatments led to similar reductions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whereas growth of Carex limosa was not affected by either flooding timing or frequency. However,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Carex lasiocarpa was only reduced by the higher flooding frequency. Starch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s of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wer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flooding frequency. On Carex limosa, higher flooding frequency resulted in higher starch content, but longer flooding timing led to accumulated starch content in Carex lasiocarpa. Soluble sugar contents of Carex lasiocarpa and Carex limosa were not affected by either flooding timing or flooding frequency.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owth responses of the three marsh plants to flood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physiology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源区人类干扰与湿地空间变化关系研究
    赵海迪, 刘世梁, 董世魁, 等
    2014 (1):  22-28. 
    摘要 ( 550 )   PDF(1280KB) ( 413 )  

    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三江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固碳价值评估
    孔东升, 张 灏
    2014 (1):  29-34. 
    摘要 ( 561 )   PDF(815KB) ( 520 )  

    以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不同的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保护区湿地植被的固碳量和土壤固碳量;运用碳税法,对保护区湿地固碳功能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总固碳量为596.41 Gg,其固碳价值为7.41×108元,直观的经济价值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也为中国湿地固碳功能价值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人工湿地对氮的深度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
    吴英海, 杨旭楠, 韩 蕊, 等
    2014 (1):  35-42. 
    摘要 ( 407 )   PDF(501KB) ( 438 )  

    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氮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的含量与其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COD/NH4+—N、COD/NO3-—N对降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②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N和NO3-—N去除率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的COD/NH4+—N与KNH4+—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K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的限制,氮的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的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省西部查干湖水文情势分析
    孙 爽, 章光新, 黄志刚, 等
    2014 (1):  43-48. 
    摘要 ( 855 )   PDF(755KB) ( 491 )  

    为了探明查干湖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及规律,利用1981~2011年的气象、水文和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和库容曲线等技术方法,分析了查干湖的最高水位、最大蓄水量、湖面面积、湖面蒸散量和降水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自引松工程通水以来,除1986年和1998年这些发生了特大洪水的年份外,查干湖维持相对稳定的水文状况,其中,年最高水位为129.5~130.5 m,年蓄水量为3.35×108~6.47×108 m3,水面面积为281.4~400.6 km2。水量平衡模型估算结果证明,查干湖水体与地下水存在明显的水量交换关系,引松工程通水后,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水量。1981~1985年期间,查干湖为地下水补给的水量为0.76×108 m3,但在1987年以后,地下水成为查干湖稳定的补给水源。1987~1997年期间,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的水量为0.65×108 m3。1999~2011年期间,地下水为查干湖补给的水量持续在相同的水平(0.66×108 m3)上。由本研究结果还可以推测,区域农业发展带来的地下水污染会对查干湖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研究
    赖建东, 田 昆, 郭雪莲, 等
    2014 (1):  49-54. 
    摘要 ( 467 )   PDF(423KB) ( 407 )  

    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0~40 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8.02±0.24)~(258.44±3.37) 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 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p<0.05);其土壤表层(0~10 cm)的平均微生物量碳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 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 mg/kg(天然沼泽)和(158.64±65.24) mg/kg(草甸);三者0~40 cm深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为940.00 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 mg/kg,草甸最低,为359.78 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隆植物扁秆藨草种子库特征及其适应意义
    宁 宇, 张志翔, 赵良成, 等
    2014 (1):  55-60. 
    摘要 ( 425 )   PDF(377KB) ( 371 )  

    克隆植物在湿地中普遍存在,其在有性和克隆两种繁殖方式之间的权衡是植物生态学中的热点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莫莫格湿地,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中的扁秆藨草种子数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扁秆藨草种子数量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垂直方向上,扁秆藨草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0~5 cm深度)和中层(5~10 cm深度)内,在下层土壤(深度>10 cm)中明显减少;表层土壤中的扁秆藨草种子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变动;这种垂直分布规律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扁秆藨草种子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pH和群落辛普森指数与扁秆藨草种子数量显著相关,植被中扁秆藨草的多度则与种子数量不相关。分析发现,因环境因素引发的扁秆藨草繁殖方式的权衡是存在的,并可以在小的局域范围内实现;扁秆藨草被重新定义为兼性盐碱植物,其适宜生长条件为弱碱性,在强碱性条件下则会通过大量产生种子而实现对当前生境的逃离;两种繁殖方式的意义不同,有性繁殖主要服务于宏观尺度上种群的扩散与维系,而克隆繁殖的则实现了小尺度内克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竞争优势的保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结构特征
    闻 丽, 袁冬海, 何连生, 等
    2014 (1):  61-65. 
    摘要 ( 420 )   PDF(610KB) ( 412 )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NOM)的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的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的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芳香碳的结构。白洋淀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0~3 cm深)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 nm和365 nm处吸收率的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平原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土壤呼吸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王建波, 倪红伟, 付晓玲, 等
    2014 (1):  66-72. 
    摘要 ( 421 )   PDF(412KB) ( 424 )  

    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化草甸进行为期2 a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0 g/(m2·a)氮]、低氮[4 g/(m2·a)氮]和高氮[8 g/(m2·a)氮]。采用动态气室法 (LI-6400-09叶室连接到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曲线呈抛物线模式,在7月达到最高值;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R2为0.47~0.69);仅高氮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负指数相关关系(p<0.05,R2=0.27);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依据氮沉降水平而异,低氮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为(5.57±0.91) µmol/(m2·s),比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5.18±0.86) µmol/(m2·s)高8%(p<0.05),高氮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4.93±0.53)  µmol/(m2·s)则比对照处理稍低。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值分别为2.93、2.43和2.03,Q10值随着氮沉降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氮沉降可能抑制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晴天沼泽大气边界层温湿度变化特征
    尹晓梅, 王毅勇, 拱秀丽, 等
    2014 (1):  73-80. 
    摘要 ( 586 )   PDF(9162KB) ( 482 )  

    采用水平分辨率为0.5 km的WRF-CLM3.5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46.8°N~48.75N,132°E~135°E)2011年7月19~20日的大气边界层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物理特征,以及2011年6月6~8日、7月18~20日和8月26~28日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CLM模式可以较精确地反映研究区沼泽及其周边农田的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差异,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湿地上空气温低于周边农田约1~3 ℃,相对湿度比周边区域高4%~8%;湿地上空呈现“冷湿岛”中心,相对湿度随高度先增加后降低,高度界线可达900~1 500 m;日落后,沼泽降温增湿作用逐渐削弱,0︰00~2︰00,沼泽与周边区域近地层都发展有较强的逆温层,厚度可达600 m,与之相对应的相对湿度则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影响高度在400~800 m。夜间,沼泽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于白天,低空风速小于高空风速;白天午后风速梯度最小,夜间逆温层顶出现低空急流中心。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边界层高度模拟结果显示,夏季沼泽区晴天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白天边界层发展高度大于夜间,最高值出现在13︰00左右,高度可达约1 900 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宋文彬, 张翼然, 张 玲, 等
    2014 (1):  81-88. 
    摘要 ( 484 )   PDF(1068KB) ( 419 )  

    选取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沼泽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依据沼泽的空间变异性与功能结构分区,通过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等对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9项生态功能进行服务价值估算。结果表明,①2009年,9项功能创造的总服务价值为34 274×104 元,占洪河地区GDP产值的29%,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分别为5 240×104 元和29 034×104 元,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的6倍;②单位面积沼泽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约为5×104 元/hm2;9项功能按其服务价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气候调节价值、洪水调蓄价值、大气成分调节价值、土壤养分保持价值、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休闲旅游价值、水源涵养价值、文化科研价值和物质生产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台山风景区人为干扰下湿地植物物种的生态变化
    程占红, 牛莉芹, 胡亚晴
    2014 (1):  89-96. 
    摘要 ( 471 )   PDF(414KB) ( 438 )  

    从湿地植物的科属和区系特征以及生活型和生态型的角度,研究了五台山风景区人为干扰下不同群落类型区植物种的生态特性。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其植物属数和种数明显小于人为干扰少的区域;豆科(Leguminosae)、唇形科(Lamiaceae)、菊科(Asteraceae)、蓼科(Polygonaceae)和禾本科(Poaceae)植物种类出现的频率最高,属于忍耐性的植物种类;单型科、单型属和单型种出现的频率也较高。②就物种的区系对人为干扰的生态响应而言,温带成分具有广泛分布的态势,而世界分布和热带分布的植物种类贫乏。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加剧,物种区系成分趋于单一。③除牡蒿群落(Comm. Artemisia japonica)区外,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加剧,一年生植物的比例在明显增加,地上芽植物的比例在明显减少。④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加剧,湿生植物的比例不断增加,而旱生植物、中旱生植物、旱中生植物和中生植物的比例都呈减少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岭莲花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尚佰晓, 王 莉, 王 爽, 等
    2014 (1):  97-101. 
    摘要 ( 758 )   PDF(371KB) ( 681 )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2年铁岭莲花湖中人工复合型湿地区以及湖泊和水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用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为莲花湖人工复合型湿地区水体为中度富营养,最大隶属度为0.566;湖泊和水库区水体为重度富营养,最大隶属度为0.568。评价结果与水体污染的实际状况比较吻合,客观地反应了莲花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较好地体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模糊性和连续性,通过隶属函数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确定水体富营养化等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研究进展
    李玉凤, 刘红玉
    2014 (1):  102-108. 
    摘要 ( 776 )   PDF(342KB) ( 531 )  

    湿地景观研究是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之一,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湿地学的发展。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学与景观方法的有机结合。湿地景观分类是通过建立等级分类系统,全面反映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征,是湿地景观研究的基础。首先,对湿地景观的概念进行剖析;然后,从湿地分类和湿地景观分类两方面,阐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并诠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有关湿地景观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湿地景观分类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滦河口湿地主要水鸟种群迁徙动态
    张玉峰, 徐全洪, 高士平, 等
    2014 (1):  109-112. 
    摘要 ( 450 )   PDF(386KB) ( 415 )  

    2008年1~12月,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研究滦河口水鸟多样性和迁徙动态。滦河口水鸟的重要类群(鸻鹬类、鸥类和鹭类)种类和数量高峰期都出现在春、秋迁徙季节,除雁鸭类有较多种类在本地区越冬以外,其他类群在冬季的种类和数量都最少。秋季,水鸟迁经湿地的时间较为集中,大部分水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入该地区,而春季较分散,分别为3月中下旬的雁鸭类(279只)高峰期和4月下旬的鸻鹬类(2 035只)、鸥类(2 346只)、鹭类(159只)高峰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年与2010年西凉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比研究
    陈 佳, 黎 如, 唐 瑶, 等
    2014 (1):  113-116. 
    摘要 ( 508 )   PDF(1648KB) ( 434 )  

    利用199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对西凉湖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机助分类,将西凉湖区土地利用方式分为6种类型:水域、林地、沼泽、水田、旱地和建设用地。并利用ArcGIS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转移矩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10年,西凉湖水域面积减少了2 822.71 hm2,旱地面积减少了378.51 hm2,水田和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8.46 hm2和25.74 hm2;沼泽面积增加了3 240.4 hm2,建设用地增加了15.02 hm2。西凉湖区部分水域转变为沼泽,反映了湖泊沼泽化的趋势。导致西凉湖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干扰主要为非法筑堤围湖、围网养殖的过度发展、打草耙捞和排放污染物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几种栽培基质下中华水韭幼苗的生长规律
    姜 男, 邢建娇, 丁国华, 等
    2014 (1):  117-121. 
    摘要 ( 518 )   PDF(402KB) ( 409 )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是中国特有极度濒危拟蕨类多年生沼泽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对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殖的基础上,用不同配比的暗棕壤与河沙以及不同厚度的暗棕壤作为基质,研究其幼孢苗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通过比较各对照组在不同时期的幼苗叶片数、最长叶长度、孢子囊产生及成熟情况,筛选出了中华水韭生长发育的适合基质。结果表明,基质中暗棕壤的含量越多,中华水韭幼苗叶片数量就越多、叶片长度就越长;基质中暗棕壤土层厚度越厚,中华水韭幼苗叶片数量就越多、最长叶片长度就越长;随着基质中暗棕壤的比例和厚度的增加,中华水韭产生孢子囊和成熟孢子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综上所述,基质中较高比例的河沙会导致中华水韭幼苗死亡或孢子囊败育,中华水韭适合生长在基质营养丰富、没有或少有沙石、浅水微流、水质透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敬信湿地生态综合评价
    田 辉, 孙岐发, 都基众
    2014 (1):  122-126. 
    摘要 ( 435 )   PDF(629KB) ( 412 )  

    根据对敬信湿地的实地调查,借鉴国内外湿地生态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反映湿地环境保护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的10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敬信湿地进行生态评价。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序次,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然后,为评价因子赋分,计算综合评价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敬信湿地整体生态环境较好,其中调节洪水功能、供水功能、调节气候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重要动物栖息地功能在决定湿地价值时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