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16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黄河口潮滩盐沼沉积强度对碱蓬残体分解及氮动态的影响
    孙志高, 牟晓杰, 王玲玲等
    2015 (2):  135-14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1
    摘要 ( 791 )   PDF(566KB) ( 318 )  

    2008 年4 月至2009 年11 月,基于野外原位分解实验,模拟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盐沼沉积强度对中潮滩碱蓬(Suaeda salsa)和低潮滩碱蓬残体分解及氮动态的可能影响。沿水盐梯度,设中潮滩和低潮滩2 个分解小区,每个分解小区分别设无沉积(0 mm/a)、当前沉积增加(100 mm/a)和未来沉积增加(200 mm/a)3 种固定沉积处理。结果表明,沉积强度对中潮滩和低潮滩碱蓬残体的分解具有一定影响,强沉积下残体的失重率和分解速率一般较高。当前或未来沉积增强后,二者残体的分解速率分别将增加138.10%~235.56%和8.89%~10.20%,95%分解时间分别将减少58.01%~70.24%和7.94%~9.13%。未来沉积增加处理下,中潮滩碱蓬残体的氮含量最大,其次为当前沉积增加处理下的氮含量,无沉积处理下的氮含量最小,3 种处理下的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5);低潮滩碱蓬残体在未来和当前沉积增加处理下的氮含量相当,无沉积处理下的氮含量最小,3 种处理下的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5)。当前或未来沉积增强后,中潮滩碱蓬残体在分解阶段将大多表现为氮累积特征,而低潮滩碱蓬残体将一直表现为较强氮释放特征,C/N 对二者残体分解过程中氮养分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研究发现,当不同沉积强度下潮滩环境养分状况不发生较大变化时,中潮滩和低潮滩碱蓬残体的相对分解速率可能取决于其基质质量;当养分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时,其相对分解速率可能取决于分解环境的养分供给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源遥感影像红树林信息提取方法比较
    章恒, 王世新, 周艺等
    2015 (2):  145-15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2
    摘要 ( 1066 )   PDF(1087KB) ( 468 )  

    选取2012 年2 月24 日的SPOT 5 遥感影像和2013 年12 月6 日的Landsat 8、“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应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面向对象方法提取红树林信息,并引入F值评价提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提取红树林信息的精度相似,与影像的特征光谱信息量相关性较强;而对于SPOT 5 影像等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面向对象方法降低了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的红树林斑块破碎程度,其信息提取精度与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正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植物群落调查与生态保护研究
    罗涛, 伦子健, 顾延生等
    2015 (2):  153-16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3
    摘要 ( 964 )   PDF(556KB) ( 383 )  

    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湿地,近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强,该湿地被严重破坏。2012 年7 月,详细调查了“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及公园建设工程”实施后植物组成及群落特点,通过对47个样方的调查,在研究区内记录高等维管植物46 科83 属98 种,分析了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及其生境特点。结果表明,目前大九湖湿地的优势物种为阿齐薹草(Carex argyi)、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灯心草(Juncus effuses)、紫羊茅(Festuca rubra)和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等,优势种部分为组成草甸的主要物种;与2000 年相比,该湿地植物物种数增加了74 种,主要为禾本科、蔷薇科、菊科、蓼科、豆科植物等;依据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物种组成和生境土壤特征,将研究区植被划分为6 种类型:湿生泥炭沼泽、湿生草本沼泽、退化半湿生沼泽、湿生-中生草甸、中生-旱生草甸、旱生草甸;退耕还草、还泽政策产生了很大效果,研究区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但同时人工湖泊和中生-旱生草甸面积的增加对该湿地的自然生态恢复不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对沼泽面积影响的定量分析
    张仲胜, 薛振山, 吕宪国
    2015 (2):  161-16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4
    摘要 ( 1107 )   PDF(826KB) ( 303 )  

    定量判别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基于《中国沼泽志》中沼泽的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象因子等资料,初步建立了中国沼泽面积-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三江平原沼泽为例,定量判别气候变化对沼泽面积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和海拔是影
    响沼泽面积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线性模型模拟沼泽面积的变化;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具有正效应,其贡献率约为+17%~+30%;非气候因素导致湿地丧失,对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具有负效应,其贡献率为-82%~-70.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兴凯湖水质的空间异质性
    于珊珊, 姜明, 袁宇翔
    2015 (2):  166-17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5
    摘要 ( 980 )   PDF(775KB) ( 307 )  

    于2013 年9 月,在小兴凯湖湖区的入湖口、农田排水渠、湖心、主要景观区和人口密集区布设14 个采样点,选取10 项水质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水质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及插值,以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开流、857 农场抽排干和兴凯湖农场31 队采样点的水质最差,新开口和东北泡子采样点的水质最好;水体污染水平空间变异特征明显。人类活动是影响小兴凯湖水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废物输入湖中的氮、磷和有机物是主要污染源,旅游业对该湖水质影响的强度逐渐加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清澜港不同栖息位置红树林软体动物的食物来源
    王瑁, 高雪芹, 丁弈朋等
    2015 (2):  171-17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6
    摘要 ( 1129 )   PDF(433KB) ( 336 )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海南清澜港4 种不同栖息位置的红树林软体动物的食物来源进行研究,分别为栖息于红树植物枝干和树叶上的粗糙滨螺(Littorina scabra)、栖息于沉积物表面的红树拟蟹守螺(Cerithidea rhizophorarum)和小翼拟蟹守螺(Cerithidea microptera),以及栖息于沉积物底内的红树蚬(Geloina coaxans)。根据红树植物树皮、叶片、大型藻类、海草、水体颗粒有机物、土壤表层沉积物和软体动物肌肉的δ13C和δ15N值,利用IsoSource 统计软件,结合δ13C、δ15N位置图,研究其食物来源。结果显示,实验所选取的6 种食物源都不是粗糙滨螺的主要食物;红树拟蟹守螺和小翼拟蟹守螺的主要食物都为大型藻类,食物贡献率分别为44%~80%和80%;红树蚬主要取食沉积物表层凋落的红树植物碎屑,树皮和叶片的食物贡献率都为26%~50%。红树林软体动物能够根据栖息生境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摄食行为与红树林区生境的多样性相统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分梯度下洞庭湖洲滩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靳朝, 雷霆
    2015 (2):  177-18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7
    摘要 ( 749 )   PDF(494KB) ( 309 )  

    为了揭示因水文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洲滩植物分布规律,以洞庭湖洲滩植物为研究对象,沿泥沙洲滩、泥沙-湖草洲滩过渡带、湖草洲滩、湖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洲滩过渡带、芦苇洲滩的带状顺序,分析植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沙洲滩到芦苇洲滩,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土壤含水量递减,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但群落Shannon-Wiener 指数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从泥沙洲滩到湖草-芦苇洲滩过渡带,群落间相似性显著增强(p<0.05),物种替换率变化幅度不明显(p>0.05),而从湖草-芦苇洲滩过渡带到芦苇洲滩,群落间相似性显著降低(p<0.05),物种替换率明显变大(p<0.05),β多样性增大。一旦湿地水文条件改变,洞庭湖洲滩植被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并促使原有植被发生逆向演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花江哈尔滨段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与克里格插值预测精度对比
    烟贯发, 杜百利, 张冬有等
    2015 (2):  184-18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8
    摘要 ( 685 )   PDF(553KB) ( 316 )  

    以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水体中悬浮物为研究对象,2012 年7 月14~15 日,设置了11 个采样断面,共33 个采样点,测量得到总悬浮物含量和江面高光谱反射率数据;选用时间上较为接近的TM影像,分别用遥感反演模型(PSO-LSSVM模型)和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对总悬浮物含量进行预测,并对使用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两种方法的结果的预测精度较为接近,遥感反演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11.21%,均方根误差为10.05 mg/L;克里格空间插值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11.32%,均方根误差为10.93 mg/L;遥感反演模型预测值能较好的反映出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总悬浮物含量的总体分布特征和变异特征;克里格空间插值对空间自相关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超出自相关范围不能预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市湿地植被碳汇功能研究
    徐松浚, 徐正春
    2015 (2):  190-19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09
    摘要 ( 752 )   PDF(513KB) ( 371 )  

    采用样地调查、模型构建和成果参照等方法,以广州市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选取样地实测湿地植物地上生物量,并分析湿地植物有机碳含量;选用2013 年广州市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得到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NDVI、RVI、DVI和MSAVI)数据,利用ENVI 5.0、SPSS 22 和ArcView 3.3 等软件,通过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曲线回归和模型拟合度检验等步骤,建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模型,并估算植被地上生物量;选取湿地植物根冠比,估算湿地植被地下生物量,进而估算植被总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2013 年广州市湿地植被总面积为23 557.08 hm2,覆盖率为3.17%;湿地植被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4.97%;以RVI为自变量的三次曲线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2013 年广州市湿地植被总生物量为786 392.93 t,总碳储量为353 640.9 t碳,碳密度为15.01 t/hm2碳,碳汇量为1 296 683.31 t二氧化碳,碳汇价值为21 071.1×104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寨沟宽叶香蒲的生长特征及收割对其生长影响
    肖维阳, 江丽君, 葛凤琼等
    2015 (2):  197-20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0
    摘要 ( 864 )   PDF(556KB) ( 263 )  

    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群落是九寨沟芦苇海中第二大植物群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每年冬季枯死的地上植株部分堆积在芦苇海中,导致湖床不断抬升,成为加快芦苇海向沼泽化趋势演变的因素之一。对该湖泊宽叶香蒲群落的生长特征、生物量贡献及凋落物收割处理对宽叶香蒲生长特征的影响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在宽叶香蒲生长期内,可以利用以月为自变量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来估算芦苇海宽叶香蒲株高;宽叶香蒲的株高为170~365 cm,平均株高为(266 ± 32) cm;群落密度为17~40 株/m2,平均密度为(25 ± 5) 株/m2;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为(34.82 ± 6.31) g,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 030.41 ± 163.44) g;人工收割处理利于宽叶香蒲的发芽及前期生长;秋末冬初(11 月下旬),对宽叶香蒲进行收割,可以减少芦苇海中因宽叶香蒲凋落物产生的有机物的大量淤积,减缓湖床抬升速度,从而有利于芦苇海的保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花江流域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刘子玥, 王辉, 霍璐阳等
    2015 (2):  202-2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1
    摘要 ( 773 )   PDF(439KB) ( 303 )  

    为研究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本研究以松花江流域湿地为例,通过分析松花江流域湿地的生态现状,结合生态补偿的案例,探讨松花江流域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退耕还湿补偿、开发重建补偿、封闭及立法补偿、湿地银行补偿、湿地替代费补偿、湿地被许可人自行补偿等。在补偿的过程中,注意解决补偿的主客体、补偿的融资和支付、退耕居民的安置和补偿的收费等一系列问题。并对湿地恢复后期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为松花江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湖泊污水——以西安市兴庆湖为例
    崔芳
    2015 (2):  207-21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2
    摘要 ( 957 )   PDF(443KB) ( 305 )  

    2007 年6 月,构建并运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西安市最大的人工湖——兴庆湖的严重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以实现该湖生态系统的长期恢复。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和固体悬浮物(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2%、53.8%、47.9%、73.3%和86.6%,由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不足,导致人工湿地对水体中氮的去除率较低。提出构建多级湿地循环处理系统,以改进和完善处理城市湖泊污染水体的人工湿地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头黄河湿地生态恢复植物类型的选择
    李卫平, 刘建龙, 鲍交琦等
    2015 (2):  211-21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3
    摘要 ( 1108 )   PDF(702KB) ( 384 )  

    为了能够更好的以近自然的生态恢复模式对包头黄河湿地植物受损区域进行植物恢复,通过多次对包头黄河湿地各区域植物现状的实地调查,分区域、分类型地对包头黄河湿地植物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包头黄河湿地的特点,确定了植物恢复物种的选择原则;结合包头市湿地功能规划与片区划分,对敕勒川盐碱化区、露
    滩-大堤区、湖泊与临河挺水植物区、河成湖浮叶-沉水植物区、农垦恢复区与林岛、滨河生态廊道风貌控制带6种不同立地区域植物恢复选择物种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植物恢复可使用的植物种类,并且进行了生态恢复典型植物的成活率实践研究,验证了所选植物能够在该区域良好生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湿地濒危水韭叶片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李婧, 关旸, 范海翔等
    2015 (2):  217-22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4
    摘要 ( 883 )   PDF(447KB) ( 293 )  

    为进一步研究水韭濒危原因,选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东方水韭(Isoetes orientalis)和云贵水韭(Isoetes yunguiensis),将3 种水韭栽种于盆中,使其健壮植株自然失水,比较在不同干旱条件下叶片的多项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3 种水韭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相对电导率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都上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都下降,保护酶含量先上升后下降;3 种濒危水韭的抗干旱能力最强的是中华水韭,其次为东方水韭,最弱的为云贵水韭;3 种水韭都能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干旱胁迫造成的伤害。短期的干旱不是中国水韭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子检测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佘晨兴, 王静, 仝川
    2015 (2):  223-23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5
    摘要 ( 885 )   PDF(477KB) ( 314 )  

    硫酸盐还原菌(SRB)是一类利用硫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进行有机物降解的厌氧微生物,在湿地土壤硫循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子检测方法弥补了传统基于培养的检测方法的不足,可以充分描述湿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的多样性,为硫酸盐还原菌的多样性检测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和科学的工具。在有植被的
    湿地土壤中,特别是根际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与湿地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综述了湿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分子检测中两类重要的标记基因,硫酸盐还原菌定性和定量分子检测方法,包括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同时对硫酸盐还原菌与湿地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该领域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张琼琼, 黄兴如, 郭逍宇
    2015 (2):  233-24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6
    摘要 ( 782 )   PDF(489KB) ( 443 )  

    湿地植物内生细菌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资源,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生细菌系统分布于湿地植物的不同组织部位,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及污染物降解、非豆科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和生物防治等功能。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内生细菌在宿主植物体内受植物组织保护而免于外界恶劣环境干扰,更易发挥
    生物功能。综述了湿地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物种、分布和功能多样性,探讨了内生细菌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冬季湿地二氧化碳通量研究进展
    曹娜, 何春光, 罗文泊等
    2015 (2):  244-25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7
    摘要 ( 832 )   PDF(387KB) ( 331 )  

    冬季湿地二氧化碳释放量在年释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二氧化碳释放量约为0.069~6.048 g/(m2·d),并影响着其碳源与碳汇的关系。科学地估算湿地二氧化碳通量对全球碳通量的贡献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围绕湿地二氧化碳通量研究意义、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的测量方法的比较、冬季时长的界定、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通量估测精确性的意义等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分析了以往研究结论的时空差异因素和影响二氧化碳通量的主要因素,讨论了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测量结果不确定性等问题,并对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未来需关注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与碳储量
    黄昕琦, 李琳, 吕烨等
    2015 (2):  252-25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8
    摘要 ( 972 )   PDF(415KB) ( 249 )  

    2013 年5 月,在乌梁素海湿地的明水区、湖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区、人工芦苇区(弃耕26 a)和弃耕芦苇区(弃耕3 a),采集0~40 cm深度的土壤(或沉积物)样品,研究土壤的有机碳组成[颗粒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和碳储量。乌梁素海明水区的平均水深1~3 m,生长着沉水植物;湖中芦苇区水深约1 m,自然生长着野生芦苇,常年淹水;弃耕芦苇区为2011 年农田退耕后形成的芦苇沼泽,季节性淹水;人工芦苇区的芦苇于1988 年种植,季节性淹水。结果表明,明水区和湖中芦苇区表层土壤(0~10 cm深度)的总有机碳含量(>15 g/kg)明显高于弃耕芦苇区[(2.60 ± 0.33) g/kg]和人工芦苇区[(6.29 ± 0.75) g/kg]。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人工芦苇区、明水区和湖中芦苇区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含量都在减少。弃耕芦苇区各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都相对最低。湖中芦苇区表层土壤的颗粒有机碳含量[(6.96 ± 3.02) g/kg]最高,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减少最快。除弃耕芦苇区外,其他采样区土壤(沉积物)的矿质结合有机碳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在10~20 cm深度变化最明显,与颗粒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相似。明水区沉积物的颗粒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相对较低,表明其碳库最稳定。各采样区土壤(沉积物)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与有机氮含量显著线性相关,TOC/TON、POC/PON和MOC/MON平均值分别为11.0、12.8 和10.2。明水区沉积物总有机碳的储量最高(3.93 kg/m2),其次为湖中芦苇区(3.48 kg/m2)和人工芦苇区(3.18 kg/m2),弃耕芦苇区土壤总有机碳的储量仅为1.87 kg/m2。各采样区土壤(沉积物)的矿质结合有机碳储量都占较大比例,分别为80.2%(明水区)、67.9%(湖中芦苇区)、78.3%(人工芦苇区)和68.8%(弃耕芦苇区)。如果沼泽化导致明水区退化为芦苇沼泽,乌梁素海湿地的碳库损失将达到0.45 kg/m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洞庭湖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樊简, 邱冬冬, 王婉丽等
    2015 (2):  258-26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9
    摘要 ( 900 )   PDF(456KB) ( 360 )  

    为了研究人为干扰对西洞庭湖鸟类群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在2013 年11 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湖南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将该保护区的生境分为水域、天然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丛、杨树林和居民区5 种类型,前两种生境为天然生境,后3 种生境存在人为干扰;记录了各生境下的鸟类种类、数量、行为等基本数据;计算了每种生境下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种间相遇概率;对鸟类群落组成、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结构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1 目24 科39 种;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种类最多,有8 科15 种;鹭科(Ardeidea)鸟种类最多,为4 种;在地理分布型上,古北界鸟最丰富;在居留类型上,冬季以冬候鸟和留鸟居多,受保护鸟占总种数的一半以上;芦苇丛的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是5 个生境中最高的,但优势度较低,水域、天然洲滩的鸟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都高于居民区和杨树林,但居民区和杨树林的鸟类群落优势度比其他生境高。因此,该保护区应该加大退林还湿、退田还湖的力度,
    以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