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4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修筑海堤后光滩上红树林的形成与空间扩展——以广西珍珠港谭吉万尾西堤为例
    李春干, 周梅
    2017 (1):  1-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1
    摘要 ( 1122 )   PDF(4294KB) ( 247 )  

    围填海是红树林减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在某些原无红树林分布的区域,修筑海堤后出现了红树林。以在开阔的海域中建设的防城港市珍珠港谭吉万尾海堤为研究区,利用7 期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准年分别为1960 年、1989 年、2001 年、2007 年、2010 年、2013 年和2015 年)数据和2016 年实地调查资料,分析1969 年海堤建成后无明显破坏性人为干扰状态下红树林斑块的形成过程和空间扩展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海堤竣工12 a后,即1981 年出现了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至1989 年,白骨壤林发展成长640 m、平均宽度为25 m的带状斑块(1 号斑块);1989~2001 年出现了3 个新斑块,分别形成于1989 年、1993 年和1995 年;2013~2015 年又新增了2 个斑块,分别形成于2011 年和2013 年;海堤上的红树林面积由1989 年的1.62 hm2增加至2015 年的19.71hm2;红树林面积在早期迅速增加,2007 年后,其年平均增加速率逐期减小;在1989 年、2001 年、2007 年、2010 年、2013 年和2015 年的5 个监测期内,1 号斑块的内边界保持稳定,外边界平均每年向海扩展1.4~6.0 m,表现为早期扩展速度慢、后期快的趋势;红树林斑块空间范围变化以扩张为主,伴随着局部地段的萎缩和破碎化。红树林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可能是修筑海堤后珍珠港成为了一个漏斗状海湾,海水动力发生较大变化,上游河流携带的泥沙和生物碎屑逐渐沉积,以及西面径流量大的北仑河口的径流携沙在涨潮时经湾口直接运至珍珠港内,在研究区形成沉积,导致海底地形逐渐抬升,为附近漂来的红树林繁殖体定居、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红树林形成后,又加速了泥沙沉积,使其不断向海扩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口潮滩碱蓬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土壤中氮磷比的响应
    孙志高, 宋红丽, 胡星云
    2017 (1):  10-1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2
    摘要 ( 677 )   PDF(1004KB) ( 152 )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黄河口营养盐入海通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大量营养盐的输入不仅可对河口潮滩的氮、磷营养水平以及氮磷比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湿地植物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发育亦可能产生深刻影响。为此,于2010 年10~11 月,在人工气候箱控制条件下,研究土壤中氮磷比对采自黄河口中潮滩和低
    潮滩的不同表现型的碱蓬(Suaeda sals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盐分的增加,采自中潮滩和低潮滩的碱蓬种子的萌发率都在减小;当氮磷比为9.5 时,在无或低盐分(0 mM和300 mM)胁迫下,中等浓度的氮磷配比(4.524 mM氮+0.476 mM磷)有利于采自中潮滩的碱蓬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浓度的氮磷配比(0.905 mM氮+0.095 mM磷)则有利于采自低潮滩的碱蓬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在高盐分(600 mM)胁迫下,高浓度的氮磷配比(9.05 mM氮+0.95 mM磷)对于采自两种生境的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氮磷比为17 时,无论在高盐分还是在低盐分胁迫下,高浓度的氮磷配比(9.444 mM氮+0.556 mM磷)都有利于采自两种生境的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高氮低磷的配比(氮磷比为17)可以有效减缓盐分胁迫对碱蓬种子萌发的危害,使得碱蓬种子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而萌发。研究发现,采用平均生长量来描述外界条件影响下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平均生长状况是可行的。平均生长量的引入可以真实还原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整体状况,是对鲜质量和干质量等表征碱蓬幼苗生长状况指标的一个有益补充。当前,伴随着黄河口潮滩环境氮磷配比的改变,采自两种生境的碱蓬种子萌发的抗盐分胁迫能力都呈增强趋势,其中以采自中潮滩的碱蓬种子抗盐分胁迫能力的增强最为明显,说明下一步通过调控氮磷比可以有效提高采自中潮滩的碱蓬种子对高盐分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可以将其应用于该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 个时期升金湖湿地的土地利用动态研究
    陈广洲, 葛欢, 施金菊等
    2017 (1):  20-2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3
    摘要 ( 829 )   PDF(1341KB) ( 147 )  

    以1995 年9 月、2000 年9 月、2007 年10 月和2014 年10 月4 期LandsatTM/ETM+/OLI 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进行4 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4 个时期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根据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该保护区土地利用动态;从植被覆盖度、景观指数(均匀度、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道路建设、人类干扰活动和生态系统弹性等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该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4 年期间,研究区内水域面积在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建成区面积则不断增加。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偏高区域面积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度偏低和中等区域的面积在增大;研究区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景观优势度在减小,景观破碎度波动变化;生态系统弹性呈缓慢增大趋势,表明生态系统在向逐渐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蚌湖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谢冬明, 周国宏, 周杨明等
    2017 (1):  25-3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4
    摘要 ( 886 )   PDF(416KB) ( 143 )  

    于2016 年1 月21~23 日,以蚌湖为研究区,在高程10~17 m区间,以1 m为落差,设置7 个采样带,分别采集7 个采样带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蚌湖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梯度特征,0~1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高程14~15 m采样点,最低值出现在高程16~17 m采样点,变化范围为6.36~23.32 g/kg;1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高程14~15 m采样点,最低值出现在高程15~16 m采样点,变化范围为4.74~8.88 g/kg;0~10 cm 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比1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梯度分布更明显。0~1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它因子不相关;1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它因子不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湿地系统不同流段中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张燕, 刘雪兰, 王月明等
    2017 (1):  32-3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5
    摘要 ( 881 )   PDF(841KB) ( 136 )  

    2015 年8 月13~19 日,通过模拟实验,在植物生长期,设置不同初始进水总氮浓度,研究不同流段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设置2 组由表面流段—垂直流段—水平流段组成的模拟装置,其有效长度为3.6 m,宽度为0.5 m,深度为0.85 m,炉渣基质填充高度为0.65 m,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采集3 个流段15~20 cm、30~35 cm和45~50 cm(以距离基质表层以下深度)深度以及表面流段上覆水的水样,分析测定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流段人工湿地系统中,初始进水浓度影响铵态氮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而由于充足的碳源,初始进水浓度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影响较小,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水中有机碳源充足且易分解,可以有效提高湿地系统的反硝化速率和脱氮效果。在各流段人工湿地系统中,延长水体在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铵态氮的去除。因此,延长停留时间和拥有充足且易分解的碳源,有利于不同流段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在低初始进水浓度(总氮质量浓度为85.4 mg/L)条件下,表面流段对铵态氮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垂直流段,水平流段对铵态氮的去除率最低。在高初始进水浓度(总氮质量浓度为148.3mg/L)条件下,3 个流段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大。湿地植物吸收及其代谢、微生物代谢、基质物理化学作用,以及进水负荷等共同引起水中pH的变化;进水方式和湿地植物代谢是引起湿地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孙才志, 陈富强
    2017 (1):  40-4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6
    摘要 ( 893 )   PDF(693KB) ( 162 )  

    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景观特征、生态功能、人类扰动4 个方面,构建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建立博弈论集结模型,确定权重;在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和景观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韦伯—费希纳定律,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1995 年相比,2005 年的生态系统价值总量有所增大,2015 年的生态系统价值总量明显减小;3 个时期的景观脆弱性指数变化很小,即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也变化很小。1995 年、2005 年和2015 年景观生态健康指数分别为0.202、0.167 和0.079,景观生态健康状况由健康到临界健康到不健康。景观脆弱性与景观生态健康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景观脆弱性指数越大,对外界干扰越敏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越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 个时期安徽省湿地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彭建, 汪光胜, 王孟和等
    2017 (1):  47-5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7
    摘要 ( 879 )   PDF(1631KB) ( 185 )  

    利用覆盖安徽省的2000 年、2005 年和2010 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ENVI软件和ArcGIS 软件,解译遥感影像,提取出3 个时期的湿地信息数据,分析湿地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2000 年相比,2010 年安徽省湿地面积增加了707.44 km2,增加了7.64%,达到9 961. 95 km2;2010 年,沼泽、河流、湖泊、运河/水渠和水库/坑塘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30%、26.79%、31.42%、1.78%和0.71%;安徽省湿地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长江中部流域、新安江水系区域以及江淮之间中、东部等地区;沼泽湿地面积增加,水库/坑塘的面积减少;与2000 年相比,2010 年的湿地扩张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湿地萎缩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长江流域中段和淮河流域中段区域,湿地萎缩区是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稳定性分析
    张伟, 朱玉碧, 王春叶
    2017 (1):  52-5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8
    摘要 ( 1064 )   PDF(468KB) ( 201 )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 年7 月11~13 日、2012 年10 月10~12 日、2013 年1 月14~16 日和2013 年4 月8~10 日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意愿价值法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4 次调查中获取的支付意愿都比较稳定;4 次调查的样本之间仅存在微小差异;Logit 回归模型中,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重现率稳定性较高。同时,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其调查结果的稳定性也在增强。多元回归模型结果的稳定性明显强于Logit回归模型;人们并不会随着调查对象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强而提高其支付意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 Current Status of Riparian Vegetation along Bank of Kelantan River after theWorst Flood for Decades
    Onrizal, Siti Norasikin Ismail, Muzzalifah Abd Hamid et al
    2017 (1):  60-6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09
    摘要 ( 909 )   PDF(3044KB) ( 141 )  

    Undeniably Kelantan is one of the east coast states of Malaysia, which has faced yearly flooding catastrophe especially during north-east-monsoon seaso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record the land uses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of Kelantan River basin, and to record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that are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le to flood situations in affected areas along the bank of Kelantan River after December 2014 when the worst flood was recorded
    for decades. A serial of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t 9 sampling sites (S1 to S9) from the upstream to the downstream in the basin. The massive clearing in the forest in the basin particularly in the upper streams was a serious problem. Heavy loads of sedimentations greatly affected the hydrological system of Kelantan River. There were 64 plant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is study. Most sampling sites were submerged and most of the riparian plants survived although the flood levels reached 10 m. On the other hand, some commercial tree species such as Elaeis guenensis, Lansium parasiticum and Nephelium lappaceum could not thrive in flooding condition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opulations of noxious, such as Mimosa pigra and Piper aduncum had colonized most parts of riparian zones. Perhaps due to the disturbancesof catchment and riparian vegetations, the river water regim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assessments and socio-economic approaches were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flood situation.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方敬雯, 张饮江, 谷月等
    2017 (1):  66-7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0
    摘要 ( 1074 )   PDF(367KB) ( 143 )  

    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保护湿地的主要模式。分析“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指标频度,阐释与国家湿地公园命名相关的关键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利用建立的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出新疆伊犁可克达拉湿地公园的命名得分为79.671 分,表明新疆伊犁可克达拉湿地公园可以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公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 年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季节动态
    田雪, 付宏臣, 李宇等
    2017 (1):  73-7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1
    摘要 ( 886 )   PDF(391KB) ( 169 )  

    2015 年5 月、8 月和10 月,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湿地,调查水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水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水中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 种,其中,有枝角类4 属10 种,桡足类1 属3 种;在采样期间,枝角类的共有优势种为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ds)、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和寡刺秀体溞(Diaphanosoma paucisoinosum),桡足类共有优势种为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vckarti)和无节幼体(Nauplii sp.);5 月、8 月和10 月采样日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不同,8月的最大,5 月的次之,10 月的最小,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68.55±80.90) ind./L 和(1.46±0.75) mg/L,8月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9.77±64.2) ind./L 和(2.30±0.67) mg/L;在所有采样点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98~3.262,Margalef 指数为0.590~1.480,Pielou 均匀度指数为0.583~0.928;水温、水中溶解氧含量和水体透明度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总氮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 个时期黑龙江省天然湿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畅, 王继富
    2017 (1):  80-8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2
    摘要 ( 589 )   PDF(721KB) ( 158 )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利用1980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Landsat TM 影像和2014 年Landsat 8ETM+影像数据、1980~2014 年黑龙江省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黑龙江省主要天然湿地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各环境因子与各类型湿地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面积从1980 年的617.5×104 hm2减少为2014 年的389.0×104 hm2,约萎缩了37.0%;与1980 年相比,2014 年黑龙江省的天然湿地(沼泽湿地、湖泊和河流湿地)面积减少了243.1×104 hm2,萎缩了34.4%;分布在研究区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天然湿地大面积消失;消失的天然湿地主要转变为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有关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对黑龙江省天然湿地面积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株筛选自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十六烷烃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李丹丹, 徐兴健, 翟真浩等
    2017 (1):  85-9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3
    摘要 ( 668 )   PDF(701KB) ( 160 )  

    原位筛选石油烃降解菌可以用于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湿地土壤。从莫莫格湿地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烷烃降解菌,研究其降解特性,为湿地石油污染治理提供修复材料。以十六烷(C16)为唯一碳源,对采集自莫莫格湿地东部、嫩江西岸的哈尔挠区(45°50′N~46°18′N,123°55′E~124°4′E)的表层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烷烃
    降解菌进行富集,并筛选分离出一株对C16 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通过形态学和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系统发育进化地位;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培养物中C16 的含量,研究不同温度、时间、培养基初始pH、C16 初始浓度对菌株降解C16 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能够降解C16 的细菌菌株JLC1,该菌株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JLC1;Pseudomonas aeruginosa JLC1 降解C16 的适宜温度为35 ℃,适宜pH为6.5。此外,随着C16 初始浓度升高;菌株JLC1 对C16 的降解率逐渐降低。对温度、pH、C16 浓度适应范围较广的C16 降解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JLC1 菌在油田污染湿地的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三角洲芦苇—碱蓬群落结构和功能对3 种人为干扰的响应
    李敏, 刘帅帅, 徐飞
    2017 (1):  92-9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4
    摘要 ( 887 )   PDF(397KB) ( 261 )  

    2015 年5 月11 日,对黄河三角洲老黄河入海口处的芦苇—碱蓬群落(Comm. Phragmites australis+Suaeda salsa),设置3 种人为干扰方式:将群落中的碱蓬整株去除,只剩芦苇;在样地内,平行于样地边缘,每隔0.1 m切断芦苇的地下匍匐根,共切割成2 500 个规格为0.1 m×0.1 m的小格,碱蓬保持原始状态;将芦苇和碱蓬地上部分全部去除,分别在6 月中旬(生长季早期)和9 月中旬(生长季末期),在个体和群落水平及种间关系上,研究两种植物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基径、总叶面积、密度和产量等指标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6 月中旬,芦苇的基径、株高和生物量、碱蓬的株高、基径、相对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分别在不同的人为干扰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在9 月中旬,芦苇的株高和相对生长速率、碱蓬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在不同的人为干扰下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人为干扰对芦苇和碱蓬的对数株高与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曲线的线性斜率有明显影响,但芦苇的异速生长关系曲线的线性斜率变幅比碱蓬大;经过人为干扰后的芦苇和碱蓬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且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其竞争强度也增大,但到9 月中旬,芦苇和碱蓬的竞争有所缓解;受干扰后,芦苇−碱蓬群落的功能型变化较大,且干扰的不对称性越大,功能型分异越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浮游动物分布研究
    王慧博, 侯文久, 马成学等
    2017 (1):  99-1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5
    摘要 ( 767 )   PDF(398KB) ( 205 )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是最具特色的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沼泽和河流湿地交错分布的典型区域,其水生态特征研究尚未开展。于2015 年6 月、8 月和10 月,对内蒙古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动物20 属24 种,其中,有原生动物7 属7 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29%;轮虫8 属11 种,占45%,枝角类3 属3 种,占13%,桡足类2 属3 种,占13%。6 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都最小;8 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最大;10 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最大。1 号采样点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最高,5 号采样点的最低。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优势种都为原生动物,分别是陀螺侠盗虫(Strobilidium velox)、梨形四膜虫(Tetrahymena priformis)、绿急游虫(Strombidium viride)和绿草履虫(Paramecium bursaria)。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1~3.44 和0.50~2.87。水体中的总氮含量、pH和水温对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分布具有较大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鄱阳湖区典型草洲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
    段后浪, 赵安, 姚忠
    2017 (1):  107-11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6
    摘要 ( 656 )   PDF(477KB) ( 203 )  

    分析湿地植物种间关联性,对揭示植物对环境综合生态因子反应的差异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2015 年10~11 月,通过对鄱阳湖区茶叶港草洲19 块样地(5 m×5 m,样线间隔80 m,样地间隔60 m)、95 个样方(1 m×1 m,以X型布局于每块样地里)的野外调查,得到10 个主要物种组成的45 个物种对,用2×2 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Jaccard 指数、Pearson 相关分析和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分析植物物种间关联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排序法进行生态种组划分。方差比率法的检验结果显示,45 个物种对种间总体无显著关联,χ2方检验结果显示,仅有3 个物种对种间显著联结(a≤0.05),占总物种对数量的6.67%,种间正、负关联的种对数量比例(22对/23 对)为0.96;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9 对种间显著相关(a≤0.05),占总物种对数量的20%,种间相关系数为正值与负值的种对数量比例(15 对/30 对)为0.5;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14 对种间显著相关(a≤0.05),占总物种对数量的31.1%,种间相关系数为正值与负值的种对数量比例(17 对/28 对)为0.61。采用主成分分析排序方法,将鄱阳湖区茶叶港草洲10 种主要植物划分为3 个生态种组,组内的物种间呈正关联关系,组间的物种间呈负关联关系。鄱阳湖区茶叶港草洲10 个主要物种45 个种对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植物趋于独立分布,说明研究区植物群落还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波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湿地植物分类和生物量反演研究进展
    王鹏, 万荣荣, 杨桂山
    2017 (1):  114-12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7
    摘要 ( 1128 )   PDF(483KB) ( 356 )  

    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示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指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区域尺度上对湿地植物进行多时段综合观测,识别湿地植物类型,并对植物生物量进行反演,定量估算湿地生态系统资源,因此,遥感技术是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利用单一种类的遥感数据源的反
    演,在反演精度和提取湿地植物信息的丰富度上存在缺陷,而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湿地植物信息的精度更高,应用前景广阔。重点从遥感数据源、多源遥感融合技术、湿地植物遥感分类方法、多源遥感数据识别湿地植物类型的应用、湿地植物生物量反演模型以及应用等方面,阐述多源遥感技术在湿地植物分类和生物量反演研究中的主要进展,讨论多源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湿地处理水体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程宪伟, 梁银秀, 祝惠等
    2017 (1):  125-13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8
    摘要 ( 1341 )   PDF(375KB) ( 231 )  

    针对中国水环境抗生素污染问题,概述了中国水环境中主要抗生素的种类、来源和危害;比较分析了现有污水处理技术在抗生素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状况,阐述了人工湿地在抗生素污染净化中的应用进展。目前,在中国地表水体中,常见的抗生素为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MZ)、磺胺甲恶唑(SMX)、罗红霉素
    (RTM)、环丙沙星(CFX)和四环素(TC)等,其主要来源于养殖废水、医疗废水及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人工湿地主要依靠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去除抗生素。其中,植物通过直接吸收、植物根系分泌和植物根区环境改善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去除抗生素,去除效果因抗生素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差别较大。基质的物理吸附、化学反应、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酶活性等因素也影响人工湿地对抗生素类污水的净化效果。除了人工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等内在因素外,金属阳离子、pH、溶解氧、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作用。关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在净化机理、应用创新、种类拓展和应用推广等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兴安岭修氏薹草沼泽和油桦—修氏薹草沼泽CO2排放通量日变化研究
    石兰英, 田新民, 牟长城等
    2017 (1):  132-13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19
    摘要 ( 632 )   PDF(378KB) ( 174 )  

    于2007 年8 月4~5 日、9 月24~25 日和2008 年6 月4~5 日,在小兴安岭修氏薹草沼泽和油桦—修氏薹草沼泽中,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在晴天观测了CO2排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沼泽的CO2排放通量日变化曲线都为单峰型曲线。2007 年8 月4~5 日,修氏薹草沼泽CO2日排放通量最高值出现在15︰00,2007 年9 月24~25 日和2008 年6 月4~5 日,其最高值出现在12︰00;2007 年8 月4~5 日和2008 年6 月4~5日,修氏薹草沼泽CO2日排放通量最低值出现在3︰00,2007 年9 月24~25 日最低值出现在6︰00。2007 年8月4~5 日和2007 年9 月24~25 日,油桦—修氏薹草沼泽CO2日排放通量最高值出现在15︰00,2008 年6 月4~5 日最高值出现在12︰00;2007 年8 月4~5 日,油桦—修氏薹草沼泽CO2日排放通量最低值出现在6︰00,2007 年9 月24~25 日和2008 年6 月4~5 日最低值出现在3︰00。油桦—修氏薹草沼泽的CO2日排放通量明显高于修氏薹草沼泽。2007 年9 月24~25 日和2008 年6 月4~5 日,修氏薹草沼泽和油桦—修氏薹草沼泽CO2日排放通量主要受气温和地表温度的影响。0~5 cm深度土壤温度是油桦—修氏薹草沼泽CO2日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尕海湿地沼泽化草甸中不同积水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吴江琪, 马维伟, 李广等
    2017 (1):  137-14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20
    摘要 ( 682 )   PDF(1284KB) ( 226 )  

    2014 年5~9 月,以尕海湿地沼泽化草甸中不同积水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常年积水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分析沼泽化草甸不同积水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积水状况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显著。0~40 cm深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次之,最小值出现在无积水区。在不同土壤深度,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季节性积水区最大,在无积水区最小,其它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都在常年积水区最大,在无积水区最小,说明常年积水区活性有机碳及组分具有更加明显的表聚性。在不同采样日,各积水区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变化(p<0.05)。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各活性有机碳含量都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帕海湿地区草甸的植物盖度、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
    马旭晨, 栗忠飞
    2017 (1):  144-14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21
    摘要 ( 903 )   PDF(604KB) ( 186 )  

    利用空间格网抽样调查方法,研究2014年7月滇西北纳帕海湿地区草甸的植物盖度、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从该区北端湖泊周边到南端村庄密集区,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草甸退化程度由轻度退化、重度退化直至发展为狼毒(Euphorbia fischeriana)草甸,草甸植物生物量、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也随之明显减小;中度、重度退化草甸主要分布于该区北端纳帕海湖泊周边,北端村庄周边间或分布有围封的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甸,该区南端主要分布着以狼毒为优势种的重度退化草甸,在靠近村庄的区域,草甸多被开垦为农田。人类活动,特别是过渡放牧、旅游和开垦,极大地破坏了该区草甸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氮磷供应变化条件下盐地碱蓬叶片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
    冉越男, 王光美, 于君宝等
    2017 (1):  148-15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22
    摘要 ( 940 )   PDF(1214KB) ( 133 )  

    于2015 年5~9 月,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设置的野外控制实验,分析土壤氮磷供应比例、氮磷供应量及生长阶段下,优势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叶片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氮磷供应量增大,盐地碱蓬叶片氮、磷含量都显著增加,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减小;在土壤氮磷低供应量条件下,叶片氮磷比显著低于中、高供应量条件下;随着土壤氮磷供应比例增大,叶片全氮含量、碳氮比和氮磷比显著增大,全磷含量减小,叶片碳磷比在土壤氮磷供应比例最大时才显著增大。在9 倍土壤氮磷供应比例和供应量条件下,盐地碱蓬生长阶段是影响其叶片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曝气和种植漂筏薹草去除富磷水体中磷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张琳琳, 王璐莹, 贾雪莹等
    2017 (1):  157-16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7.01.023
    摘要 ( 753 )   PDF(464KB) ( 157 )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曝气和种植漂筏薹草(Carex pseudocuraica)对富磷水体中磷去除的影响,并分析了水体中总磷含量与水体中其它几种化学组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曝气+植物处理下,水体中总磷的去除率稳步提高,而在其它3种处理下,总磷的去除率都波动变化。在曝气+植物处理、曝气+无植物处理、自然复氧+植物处理和自然复氧+无植物处理下,水体中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15%、97.15%、96.00%和95.88%,曝气和植物共同作用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曝气或植物下的去除效果。在4种处理下,建立了以水中Fe2+、Fe3+和总有机碳含量为自变量,以水体中总磷含量为因变量的线性多元回归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