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水文连通对湿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张仲胜, 于小娟, 宋晓林
    2019 (1):  1-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1
    摘要 ( 1246 )   PDF(1474KB) ( 607 )  

    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湿地生态系统中水文连通对于湿地稳定性自维持极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对水文连通受损的响应机制是目前国内外湿地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该科学问题的相关进展。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连通具有尺度特征,从群落—生态系统、从局地到区域,其主导影响因素不同。水文连通被阻断,会导致沉积过程改变,进而改变湿地微地貌特征;水文连通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生境进而影响生物定殖、扩繁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生物觅食与繁殖更趋向选择连通较好的湿地斑块,水文连通的丧失将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完整的水文连通能够促进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水文连通与生物地球化学连通的耦合,是驱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流转和功能发挥的主要营力。未来关于湿地水文连通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着重关注构建湿地水文连通评估方法、水文连通与湿地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多重胁迫下水文连通与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作用机制和基于水文连通调控的湿地恢复与保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湖水生植物研究进展
    高海龙, 程寒飞, 詹茂华
    2019 (1):  9-1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2
    摘要 ( 1475 )   PDF(532KB) ( 613 )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由于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已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 种外来迁入物种出现;1960~2014 年期间,太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变化,挺水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也同样呈现
    单峰型变化,而其它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在持续增大;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变为仅为马来眼子菜。目前,对于太湖水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分布调查、光合特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管理等方面,在太湖北部“藻型湖区”和太湖东北“草—藻过渡湖区”重建稳定且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已经成为太湖水生植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机森林算法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郑利林, 徐金英, 王晓龙
    2019 (1):  16-2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3
    摘要 ( 1074 )   PDF(478KB) ( 258 )  

    湿地处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具有复杂景观空间结构和变化过程的重要生态系统。遥感技术在湿地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算法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能较好地捕捉破碎信息,模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是提取湿地信息的有力手段。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了随机森林算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生态学应用中的改进;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阅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于湿地的相关文献;归纳了随机森林算法在判别湿地土地覆盖类型、预测湿地植物分布和生长、预测水鸟巢址选择和迁徙中的应用;指出了已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柱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何大双, 黄海平, 侯读杰
    2019 (1):  25-3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4
    摘要 ( 737 )   PDF(8993KB) ( 129 )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 泥炭柱的35 个泥炭样品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浓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含量分布特征;采用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解析PAHs 的源。研究结果表明,泥炭样品中的PAHs 以菲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4 环PAHs(荧蒽、芘、?)为主,萘系列及5 环及以上PAHs含量偏低而难以被检测出来;泥炭柱中的PAHs含量为0.7~12.0 μg/g,且随着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其最大值出现在近地表处;泥炭柱中的PAHs主要是周边油砂工业活动排放造成,属于异地石油源,少部分PAHs源于化石燃料和木材燃烧,大气中的PAHs迁移和沉降是泥炭柱中的PAHs的主要输入途径;Mildred 泥炭地中石油源的PAHs贡献率最大,所占比例为76.3%,化石燃料燃烧和树木燃烧排放的PAHs所占比例分别为12.9%和10.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Habitats Selected by Wintering Common Cranes (Grus grus) at Yeya Lake Wetlands under Land Use Change
    CAO Zhen, ZHANG Yu, GUO Lida
    2019 (1):  36-4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5
    摘要 ( 640 )   PDF(2713KB) ( 207 )  

    Yeya Lake Wetlands are the largest site for wintering birds in Beijing, where common cranes (Grus grus) winters every year. The land cover of the wetlands has undergone distinct changes from 2006 to 2009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2006, a survey of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he birds was completed using a line-transect method. A predictive model of habitat suitability was derived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n, this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 was applied in 2009 under the land use change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and compare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between 2 years.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Grus grus presence and increasing elevation, distances to grassland, to farmland, to bush, and to road suggested a preference for low lying areas in close proximity to food and cover. While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distances to buildings and to water suggested a preference for low disturbance areas. The areas of suitable habitats increased from 2006 to 2009, and the spatial model was effective in both years. Habitat preference of Grus grus varied in land use types, therefore habitat suitability dynamics might possibly relate to land use change and thereby be predictable through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pproach. Although the obtained model had a good fit in both years, it was suspected that if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continued, the number of Grus grus might decrease or disappear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field survey, the spacious water area was essential for wintering birds and the risks from loss of lake water and unfavorable crop practices might dramatically change the quality of each type of land use.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 以来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变化的遥感监测与分析
    甄佳宁, 廖静娟, 沈国状
    2019 (1):  44-5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6
    摘要 ( 911 )   PDF(2163KB) ( 556 )  

    以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3 个片区为研究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方法,研究1987 年以来7 个时期的红树林变化过程。以1987 年、1993 年、1998 年、2003 年、2007 年、2013 年和2017 年7 个时期的Landsat 卫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提取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省
    级自然保护区及其1 km缓冲区范围内的红树林信息;分别计算3 个片区红树林面积变化率和景观指数变化,建立质心迁移模型,分析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3 个片区的红树林总面积为1 190.5 hm2;1987 以来7 个时期研究区红树林面积整体上在减少,减少速率在减慢;与1987 年相比,2003 年,有510 hm2的红树林消失,红树林面积的年变化为31.9 hm2/a,年变化率为-2.3%,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被开发成养殖水域;2003~2017 年期间,红树林面积有缓慢增加的趋势;3 个片区的红树林都遭到挖塘养殖、砍伐和破坏,使其质心向不同方向移动;整体上,该保护区红树林的斑块数量在增加,斑
    块密度增大,分离度指数大幅增加,而聚集度指数不断减少,表明保护区内红树林斑块在破碎化,斑块连接度不断减小,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个时期谷城汉江湿地的景观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吕晓蓉, 王学雷, 杨超
    2019 (1):  52-5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7
    摘要 ( 765 )   PDF(1749KB) ( 208 )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施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它的修建将对汉江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及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以汉江中游典型湿地——谷城汉江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利用1991 年、2000 年、2007 年、2013 年和2017 年的Landsat TM/ETM+/OLI 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和人工解译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地物进行遥感分类,研究5 个时期谷城汉江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估算了5 个时期谷城汉江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与1991 年相比,2007 年,谷城汉江湿地总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破碎度加大;与2007 年相比,2017 年,湿地面积在增大。谷城汉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1 年的4 813.98×104元减少至2007 年的3 825.88×104元,2017 年又增加至4 255.27×104元;在湿地的各种单项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服务价值在5 个时期中最大;在各种类型湿地中,河流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提供美学景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产服务价值都最大;江心洲的原材料生产和气体调节的服务价值都最大;河流和河漫滩气候调节的服务价值都较大;江心洲和河漫滩保持土壤的服务价值都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5 种不同基质构建的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含铅废水的处理效果比较
    陶玲, 杜昊霖, 高强
    2019 (1):  60-6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8
    摘要 ( 900 )   PDF(1893KB) ( 201 )  

    将黄土、污泥、细沙、细煤渣、粉煤灰和砾石作为基质原料,取其中5种原料,以1∶1∶1∶1∶1的体积比,配置成不同原料混合而成的5 种基质;在利用5 种基质构建的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处理Pb2+质量浓度为10 mg/L、20 mg/L、40 mg/L、80 mg/L和160 mg/L的废水(人工配制),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8 h。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中Pb2+
    质量浓度为10 mg/L、20 mg/L、40 mg/L和80 mg/L时,以污泥+黄土+细煤渣+砾石+细沙为基质构建的人工湿地对Pb2+的去除率最高,为87.50%~93.77%;当废水中Pb2+质量浓度为160 mg/L时,以粉煤灰+污泥+黄土+细煤渣+细沙为基质构建的人工湿地对Pb2+的去除率最高,为91.00%;当废水中Pb2+质量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在以粉煤灰+污泥+细煤渣+砾石+细沙为基质构建的人工湿地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能力最弱;当废水中Pb2+质量浓度为40 mg/L、80 mg/L和160 mg/L时,在以粉煤灰+污泥+黄土+细煤渣+细沙为基质构建的人工湿地中,重金属的潜在迁移能力最弱;基质的容重、有效粒径D10、不均匀系数K80、pH、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都与含铅废水的处理效果正相关,基质的总孔隙度、有效粒径D80、有效态锰和全量锰、镁、铝、铁含量则分别与Pb2+的去除率、基质中的铅形态含量负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莫格湿地不同下垫面土壤冻融期的水热状况
    郑思嘉, 刘宛宜, 丁珊珊
    2019 (1):  68-7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09
    摘要 ( 677 )   PDF(2714KB) ( 174 )  

    为了研究莫莫格湿地不同下垫面土壤冻融期的水热变化特征,在裸地、低湿草甸和草原草甸设置观测区,于2017 年10 月28 日~2018 年4 月18 日期间,观测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对比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有枯萎植物覆盖的低湿草甸和草原草甸土壤冻结和消融的时间都滞后,且冻结时间增加;在2018 年1 月,日平均土壤温度最低,在3 个观测深度中,5 cm 深度的土温相对最低,裸地、低湿草甸和草原草甸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分别为-14.31 ℃、-13.21 ℃和-15.22 ℃;枯萎植物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土壤冻结阶段,其具有保温作用,在土壤融化阶段,其使土壤升温较慢;低湿草甸土壤比裸地具有更好的保水能力,在土壤融化阶段,融雪水使土壤含水率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季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中的水鸟群落物种多样性
    王子健, 夏媛媛, 高忠斯
    2019 (1):  74-7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0
    摘要 ( 714 )   PDF(417KB) ( 241 )  

    分别于2014 年、2015 年和2016 年3 月20 日至4 月20 日,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保护区湿地核心区的水鸟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鸟6 目14 科32 属60 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 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7 种。研究结果表明,2014 年、2015 年和2016 年调查期间的水鸟物种数量分别为41种、44 种和41 种,其中,涉禽的物种数量分别为21 种、22 种和17 种,游禽的物种数量分别为20 种、22 种和24 种,涉禽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 707 只、2 319 只和3 849 只,游禽的个体数量分别为71 060 只、59 724 只和21 448 只;豆雁(Anser fabalis)和白额雁(Anser albifrons)为图牧吉泡子优势种,其个体数量超过水鸟总数量的一半;调查期间,整个湿地核心区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33 8、2.131 9 和2.268 4,Pielou 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60 9、0.390 5 和0.423 4;图牧吉泡子和三道泡子核心区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84 2 和2.423 6,Pielou 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13 7 和0.521 9。图牧吉国家级保护区为鸟类特别是水鸟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而该保护区作为中国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湿地,已经成为鸟类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 年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类型土地覆被面积预测研究
    宁帅, 柯可, 于淼
    2019 (1):  80-8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1
    摘要 ( 685 )   PDF(4082KB) ( 170 )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1987 年、1993 年、1999 年、2005 年、2011 年、2017 年6 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应用GPS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土地覆被类型转化状况。采用修正的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的结果,预测2023 年该保护区的各类型土地覆被面积。研究结果表明,6 个时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农田面积在明显增加,由1987 年的2.11 km2增至2017 年的9.69 km2,沼泽湿地、林地和水域面积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预测结果表明,2023 年,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沼泽湿地面积为204.86 km2,比2017年增加了4.13 km2;水域面积为0.86 km2,比2017年增加了0.78 km2,增加的水域主要分布在浓江河北部;林地面积为42.71 km2,比2017 年增加了3.55 km2,增加的林地主要分布在沃绿兰河东部缓冲区。可见,在现有的保护与恢复措施下,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正向有利于健康的趋势发展。采用线性回归方法修正的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作为研究区土地覆被面积及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现状调查
    张娜, 李言阔, 单继红
    2019 (1):  88-9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2
    摘要 ( 734 )   PDF(1329KB) ( 239 )  

    于2015 年12 月19~20 日和2016 年12 月10~25 日,在江西省鄱阳湖、赣江、饶河、抚河、信江、修河水系流域范围,进行了两年越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波动较大,2015 年12 月19~20 日记录了90 只中华秋沙鸭,2016 年12 月10~25 日记录了178 只中华秋
    沙鸭;记录的中华秋沙鸭集群类型包括混合群、雄性群、雌性群、雄性孤鸭和雌性孤鸭,其中,混合群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的集群方式;2~8 只群的数量占总群数的57.50%,表明中华秋沙鸭主要是以小群生活。中华秋沙鸭越冬个体在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分布区较以前有所扩大,在以往未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赣江水系,在
    两次调查中都有记录,且数量可观。采沙、捕鱼、养鸭、修建道路等人类活动仍是导致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环境,亟待开展五河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生境的污染,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建立保护小区,加强保护宣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解袋法的闽江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
    李晓, 孙志高, 何涛
    2019 (1):  94-9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3
    摘要 ( 765 )   PDF(1849KB) ( 208 )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植物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2016 年2 月19 日~2017 年2 月28 日期间,研究了不同群落中两种植物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速率。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35.87%和28.67%,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7.00%和9.57%;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7 292 g/d 和0.006 150 g/d;芦苇+短叶茳芏群落和芦苇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3 243 g/d 和0.002 607 g/d。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芦苇枯落物分解的更快;芦苇+短叶茳芏群落中的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的较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水入侵下辽河口芦苇沼泽土壤甲烷排放的室内模拟研究
    沈庄, 杨继松, 袁晓敏
    2019 (1):  100-10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4
    摘要 ( 961 )   PDF(489KB) ( 244 )  

    为了探究盐水入侵对辽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土壤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在辽河口芦苇沼泽采集土壤样品,配制盐度为0.7‰、1.5‰、3‰和6‰的4种盐水,采用原状土芯模拟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4 种盐度盐水入侵下,土壤CH4排放通量、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实验期间,在4 种盐度盐水入侵下,土壤CH4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9.01 mg/(m2· h)、6.80 mg/(m2· h)、6.77 mg/(m2· h)和5.34 mg/(m2· h);实验结束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754.8 mg/kg、602.2 mg/kg、579.5 mg/kg 和288.3 mg/kg,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比分别为1 797.1 mg/kg、967.5 mg/kg、895.3 mg/kg 和480.8 mg/kg;盐水的盐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土壤CH4排放通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CH4排放通量分别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芦苇地上生物量不相关;在盐水入侵条件下,生源有效碳含量可能是限制芦苇沼泽土壤CH4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官厅水库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变异多元统计分析
    高星琪, 董志, 李令军
    2019 (1):  106-11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5
    摘要 ( 785 )   PDF(618KB) ( 200 )  

    于2017 年10 月4~15 日,在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辨析了流域上游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关键要素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总体水环境空间变异明显,上游河流溶解氧和总磷含量都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其它值都低于Ⅲ类标准;水体pH平均值为11.19,水体呈强碱性,浊度的空间变异性较高;不同支流水体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溶解固体含量差异明显;桑干河和洋河下游河水污染最严重,以有机物污染和氨氮营养盐污染为主,且氨氮营养盐空间变异强烈,污染物多来自生活和工业废水;洋河上游河水污染较严重,以总磷和浊度污染为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清水河和妫水河河水水质较好。洋河和桑干河是官厅水库上游需要重点治理的支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深度淹水下南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室内模拟研究
    纪欣圣, 曹昀, 汤思文
    2019 (1):  112-11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6
    摘要 ( 816 )   PDF(1696KB) ( 120 )  

    以南荻(Triarrhena lularioriparia)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了淹水深度为0 cm、10 cm、20 cm、30 cm、40 cm、50 cm、淹没植株(南荻植株全部没于水下)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常规浇水,土壤水分含量为45%),从2017 年5 月3 日~6 月1 日,在室内进行30 d 实验,研究淹水对南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南荻的生长减缓甚至停滞,叶片数减少,水下叶片变黄、变薄,并生出不定根;南荻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都呈现单峰型变化;当淹水深度为20~30 cm时,实验结束时,南荻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分别为153.52 U/(g· min)、1 139.17 U/(g· min)和63.61 U/(g· min);当淹水深度为10 cm时,实验结束时,南荻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最大,为113.77 nmol/g;当淹水深度为30 cm时,南荻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小,为1.00 mg/g;与淹水前相比,淹水后的南荻根系活力减弱,并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弱,在淹没条件下,南荻根系活力最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加不同量外源氮和互为伴生种下碱蓬和盐地碱蓬生物量变化的野外模拟实验
    起德花, 刘晓玲, 王光美
    2019 (1):  119-12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1.017
    摘要 ( 569 )   PDF(385KB) ( 171 )  

    2017 年5 月2 日~6 月27 日,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布设了108 根PVC管,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互为伴生种条件下,移栽两种植物,在每根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 株和2 株,伴生种的种植密度为1 株;在无伴生种条件下,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1 株。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氮沉降情况,以尿素作为外源氮,设置了0 g/m2氮、15 g/m2氮和30 g/m2氮3 种外源氮输入量,开展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伴生种条件下,当每根PVC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4 株和2 株时,随着氮输入量提高,碱蓬和盐地碱蓬平均单株生物量都显著增高;在无伴生种的条件下,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5 g/m2氮和30 g/m2氮时,碱蓬生物量[(58.050±2.560) g/株和(58.740±3.17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20.850±0.640) g/株],盐地碱蓬生物量[(82.640±1.330) g/株和(111.960±6.40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37.500±1.750) g/株]。外源氮输入量提高促进了盐地碱蓬和碱蓬生物量的积累,盐地碱蓬生物量增加幅度更大,对盐地碱蓬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