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海口羊山火山熔岩湿地中的植物分布特征
    申益春, 卢刚, 刘寿柏 等
    2019 (5):  493-50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1
    摘要 ( 1504 )   PDF(550KB) ( 476 )  

    海口羊山火山熔岩湿地中分布着河溪、湖泊、田洋、水库、森林沼泽、洪泛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该湿地中有维管束植物118 科199 属402 种,大科物种集中现象明显,单科种比例也较大,既反映出热带植物区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折射出火山熔岩湿地的特点。在该湿地中,有阔叶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群落4 个植被型组、10 个植被型和60 个群系,草甸的植物物种最丰富,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最大。由于所处环境和干扰因素不同,5 种类型湿地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升金湖越冬水鸟在周边农田觅食造成的农户经济损失评估与补偿研究
    张贵友, 李广梅, 刘良田 等
    2019 (5):  504-51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2
    摘要 ( 1107 )   PDF(2363KB) ( 292 )  

    安徽省升金湖是一处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由于升金湖周边分布着种植水稻、油菜和冬小麦等的农田,越冬水鸟在这些农田中的觅食活动会使种田农户有一定的经济损失,农户因此而对水鸟做出的驱赶或扑杀行动,威胁着水鸟的生态安全。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调查造成该区农作物损失的水鸟种类、活动季节以及受损农作物种类、农田受损范围和面积,评估水鸟在农田中的觅食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并结合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农户的相应补偿对策,这对于水鸟种群的保护和湿地恢复及湿地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水鸟集中取食区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42%;越冬水鸟一般取食区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25%,在保护区外1 km范围内的冬小麦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稻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油菜地产量的平均受损率为10%;采取了分区补偿的方式,计算出相应的补偿标准,提出加强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和成立越冬水鸟生态补偿办公室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简兴, 王松, 翟晓钰 等
    2019 (5):  511-51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3
    摘要 ( 873 )   PDF(500KB) ( 154 )  

    为了揭示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 年7 月16 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 和30 a 的耕地、果园和林地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99 g/kg、124.42 mg/kg、119.44 mg/kg 和0.55 g/kg,耕种了3 a 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6.31 g/kg、98.64 mg/kg、24.91 mg/kg和0.22 g/kg,耕种了30 a 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9.22 g/kg、173.40 mg/kg、84.78 mg/kg 和0.40 g/kg,果园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31 g/kg、93.28 mg/kg、55.08 mg/kg 和0.20 g/kg,林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64 g/kg、109.00 mg/kg、53.96 mg/kg 和0.14 g/kg;天然沼泽开垦为耕地耕种了3 a 后,表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著降低,耕种了30 a 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所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的小泊湖和沙柳河河源区湿地蒸散发模拟研究
    汉光昭, 曹广超, 曹生奎 等
    2019 (5):  519-52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4
    摘要 ( 715 )   PDF(914KB) ( 145 )  

    陆面蒸散发是生态系统水收支和能量平衡的重要过程,量化蒸散发各组分,对揭示高寒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 年植物生长季的青海湖湿地的监测数据,运用Shuttleworth-Wallace 模型,对地处青海湖湖滨的小泊湖湿地和北岸的沙柳河河源区湿地的蒸散发组分进行拆分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蒸散发量与实测值的一致性指数达到0.91;经拆分,在日尺度上,小泊湖和沙柳河河源区湿地植被蒸腾量占蒸散发量的比例(ETc/ET)平均值分别为16.4%和27.37%,植物生长季逐日ETc/ET 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土壤蒸发量占蒸散发量的比例(ETs/ET)变化趋势与ETc/ET 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整个植物生长季内,小泊湖和沙柳河河源区湿地植被蒸腾量的模拟值分别为74.33 mm和68.84 mm,土壤蒸发量分别为329.43 mm和176.47 mm;表明土壤蒸发是湿地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其中,小泊湖湿地有明显的水分亏缺,沙柳河河源区湿地有少量水分盈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评估研究
    王子鹏, 周小春, 周立志
    2019 (5):  527-53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5
    摘要 ( 865 )   PDF(471KB) ( 215 )  

    客观和全面评价安徽省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效,对保障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的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 方面27 个指标,并选取36座湿地公园进行建设成效评估;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影响安徽省湿地公园建设成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评估出的湿地公园建设成效的平均得分为68.37 分,表明36 座湿地公园建设成效整体处于“中等”的水平;不同类型、级别的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效得分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建设时期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评估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湿地公园建设时间越长,其建设成效越好,湿地公园面积、湿地面积与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评估得分不相关;工作人员数量、科研监测设施、宣教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是影响湿地公园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5 种类型湿地保护地空间重叠特征
    马童慧, 吕偲, 张呈祥 等
    2019 (5):  536-54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6
    摘要 ( 1323 )   PDF(456KB) ( 212 )  

    湿地属于重要自然资源,中国通过初步建立一系列湿地保护地,对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然而,各类型湿地保护地重叠、交叉问题越来越严重,使湿地保护成效受到严重影响。在全国尺度上,选择有明确边界和地理坐标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资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5 种类型湿地保护地作为研究对象,获得6 170 处湿地保护地的地理坐标、行政区域、级别和保护对象等信息,从中筛选出了476 处存在空间重叠、交叉、分割问题的湿地保护地(下简称重叠湿地保护地);利用基尼指数和综合密度指数,得出重叠湿地保护地的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核密度分析,解析其在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并对交叉类型、管理部门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江苏省的5 种类型湿地保护地的空间重叠状况明显比其它省区严重,是重叠湿地保护地高密度集中区;80%的重叠湿地保护地都分布在62 个生态功能区内,洞庭湖区、鲁中山区、鄱阳湖区、大别山区等生态地理区域的各类型湿地保护地的重叠现象较严重,即湿地资源越丰富、湿地保护地越集中的热点区域,重叠湿地保护地的分布密集程度越高。在湿地保护地原主管部门中,原林业和水利管理部门并存的现象最突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多样性
    柴硕, 曹子祯, 孙浩 等
    2019 (5):  544-55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7
    摘要 ( 920 )   PDF(689KB) ( 267 )  

    2018 年3 月~2019 年2 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河北省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水鸟调查,共记录了67 种水鸟,隶属于6 目13 科。水鸟从属区系为:古北界47 种(占该湿地公园水鸟总物种数的70.15%),东洋界4 种(占4.48%),广布种18 种(占25.37%)。在67 种水鸟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 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鸟类26 种,列入中日候鸟协定名录和中澳候鸟协定名录中的鸟类分别有46 种和17种。各月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 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出现在5 月,此时是水鸟迁徙的高峰期;其最小值出现在1 月。调查中,在官厅水库发现了超过2 000 只的灰鹤(Grus grus)越冬群体,表明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灰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 年以来4 个时期武汉市湿地面积、分布和变化
    陈媛媛, 柯新利, 刘帆 等
    2019 (5):  553-55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8
    摘要 ( 1719 )   PDF(2790KB) ( 228 )  

    以1987 年、1996 年、2005 年和2017 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动态度模型和平面空间质心分析方法,研究了4 个时期武汉市各类型湿地面积及其变化和质心分布动态。研究结果表明,4 个时期武汉市湿地总面积总体上在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与1987 年相比,2017 年其面积减少了299.75 km2;4 个时期天然湿地中的内陆滩涂和沼泽面积的单一和双向动态变化度都较高;人工湿地中的库塘/沟渠面积的双向动态变化度较高;湖泊质心向东南方向迁移5.39 km,沼泽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12.15 km,河流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0.20 km,建设用地质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了3.00 km;武汉市天然湿地的萎缩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 年以来5 个时期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周昊昊, 杜嘉, 南颖 等
    2019 (5):  559-56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09
    摘要 ( 1099 )   PDF(2678KB) ( 255 )  

    以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和2015 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 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研究5 个时期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80 年相比,2015 年珠江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明显萎缩,面积减少了189 km2,人工湿地明显扩张,面积增加了284 km2;在研究区内,天然湿地萎缩主要是由于河口水域、红树林和盐水沼泽被转变为养殖池;随着时间的推移,5 个时期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重,湿地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边界越来越复杂,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强度加剧,斑块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口快速增长、滩涂开发、围填海活动、海砂开采和水利工程等是导致研究区滨海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其中,滩涂开发和围填海活动是使天然滨海湿地消失的直接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咸阳城区段南岸河滩植物群落多样性
    王军利, 田金晶, 胡雪瑛 等
    2019 (5):  567-57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10
    摘要 ( 1160 )   PDF(749KB) ( 186 )  

    2017 年5 月至2018 年5 月,采用典型样方法,在渭河咸阳城区段南岸的几乎未被人类活动干扰的天然河滩、开垦区周围河滩和分布在二者之间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河滩(过渡带河滩)中,分别设置了30 个典型样方,调查和观测植物群落的多度、盖度、优势种和植物群落中物种的数量、植株的高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河滩、过渡带河滩和开垦区周围河滩的植物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其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9 种、62 种和83种;开垦种植区周围河滩、过渡带河滩、天然河滩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依次减小;天然河滩与过渡带河滩植物群落之间共有植物较多;过渡带河滩植物群落处于退化早期;开垦种植区周围河滩植物群落处于演替期,部分水生、湿生植物消失,一些旱生、中生植物出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 年4~7 月会仙湿地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特征及其变化
    黄欣, 黄腾浩, 曹家硕 等
    2019 (5):  573-58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11
    摘要 ( 751 )   PDF(6027KB) ( 146 )  

    2017 年4~7 月,对会仙湿地的3 种农田沟渠(无硬质化沟渠、半硬质化沟渠和全硬质化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3 种农田沟渠中,共布设了10 个采样点,于8 个采样日,采集了仔稚鱼样本;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方法,分析仔稚鱼群聚的结构特征;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方法,研究仔稚鱼群聚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3 种农田沟渠中,共发现15 种仔稚鱼,隶属4 目7 科14 属;3 种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结构无显著差异;除5 月7 日和21 日外,4 月30 日与其它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差异显著(n=72,p<0.05),5 月7 日与7 月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差异显著(n=72,p<0.05),其它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间无显著差异;3 种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间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差异,物种数(n=72,p<0.01)、Shannon 指数(n=72,p<0.05)分别与沟渠的水深显著正相关,个体数分别与沟渠水深(n=72,p<0.01)、pH(n=72,p<0.05)显著正相关;沟渠宽度、水深和水体pH是影响3 种农田沟渠中仔稚鱼群聚的主要因子。硬质化沟渠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不利于水质净化,并加剧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入侵程度。为了保护、恢复农田沟渠的生态功能,维护会仙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建议有关部门选择性地对部分沟渠进行硬质化改造,保留部分自然沟渠,同时要加强对外来物种(如食蚊鱼)的监测和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蒲对淹水生境的适应性模拟实验
    汤思文, 曹昀, 许令明 等
    2019 (5):  582-59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12
    摘要 ( 986 )   PDF(475KB) ( 101 )  

    为了探讨香蒲(Typha orientalis)对淹水生境的适应性,设置了0 cm、10 cm、20 cm、30 cm、40 cm、50 cm和60 cm的淹水深度,于2018 年3 月25 日~7 月22 日,在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阳光房内,进行了120 d 的模拟淹水实验,测量各淹水深度下香蒲的株高、基径、叶片特征和根的生物量等生长指标,测定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研究香蒲对淹水生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淹水深度为0~40 cm时,淹水对香蒲的生长影响较小,当淹水深度为50 cm时,在实验进行84 d 后,香蒲接近死亡,当淹水深度为60 cm时,在实验进行60 d 后,香蒲死亡;当淹水深度为20 cm时,在实验的第120 天,香蒲根的生物量最大,为9.97 g/株;当淹水深度为10 cm 或20 cm 时,在实验的第60 天,香蒲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 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达到峰值,分别为1.48 mg/g、0.47 mg/g 和0.39 mg/g;0~40 cm 淹水深度下的香蒲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明显偏高;当淹水深度为20 cm或30 cm时,在实验的第90 天,香蒲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达到峰值,分别为275.91 U/g、196.10 U/(g·min)和123.67 U/(g·min);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长对香蒲株高、叶片特征、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交互作用(n=21,p<0.01)。香蒲是一种相对耐淹的植物,能较长时间在淹水深度不超过40 cm的条件下生长,其对50~60 cm的淹水深度可以耐受60 d 左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侯利萍, 夏会娟, 孔维静 等
    2019 (5):  593-59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13
    摘要 ( 784 )   PDF(445KB) ( 277 )  

    河口湿地是河流、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而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植物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对于河口湿地的环境保护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中国长江口、黄河口、辽河口、珠江口和滦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资源状况,其优势植物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红树植物。通过分析这些优势植物的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港附近排水湿地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和储量
    余璐, 白军红, 于子博 等
    2019 (5):  600-6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14
    摘要 ( 745 )   PDF(584KB) ( 168 )  

    以东营港附近的排水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 年8 月8 日,自海向陆方向,在裸地、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中,分别设置了1 处采样地,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并计算出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储量。研究结果表明,裸地、盐地碱蓬盐沼、柽柳盐沼和芦苇盐沼0~60 cm深度土壤全氮质量比分别为0.04~0.23 g/kg、0.17~0.23 g/kg、0.09~0.23 g/kg 和0.13~0.27 g/kg,微生物量氮质量比分别为5.20~11.46 mg/kg、4.09~8.95 mg/kg、1.89~5.21 mg/kg 和2.59~16.56 mg/kg;4 处采样地0~60 cm 深度土壤全氮储量分别为55.37~269.58 kg/hm2、213.71~310.19 kg/hm2、102.93~277.57 kg/hm2 和165.97~325.00 kg/hm2,微生物量氮储量分别为7.35~15.51kg/hm2、5.54~11.85 kg/hm2、2.28~6.13 kg/hm2和2.89~19.98 kg/hm2;在水平方向上,裸地和柽柳盐沼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全氮储量低于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在垂直方向上,裸地和柽柳盐沼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主要累积在40~60 cm深度,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主要累积在0~30 cm深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洪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漂筏薹草沼泽土壤金属含量研究
    陈晓梅, 于君宝, 于淼 等
    2019 (5):  607-61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5.015
    摘要 ( 832 )   PDF(366KB) ( 64 )  

    于2017 年7 月15~19 日,在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漂筏薹草(Carex pseudocuraica)沼泽,采集0~15 cm、15~30 cm和30~45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V、Cr、Co、Ni、Cu、Zn、Ga、Sr、Pb、Al、Na、Mg、K、Ca、Ti、Mn和Fe共17种金属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漂筏薹草沼泽土壤中Al 质量比相对较高,分别为9 467.8~17 473.2 mg/kg 和17 823.4~23 673.5 mg/kg,Co 质量比相对较低,分别为4.32~6.69 mg/kg 和4.10~4.92 mg/kg;土壤中的Na、Mg、Al、K、Ti、Mn、Fe、V、Cr、Co、Ni、Ga、Sr 和Pb 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能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